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020-02-04 09:42:00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内容提要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实现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揭示发展规律、反映时代趋势、引领实践发展。在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下,把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我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提供有力保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性文献。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深化和拓展,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显著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深化和拓展

《决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的新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做出的重要发展和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从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再到本次全会把所有制与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是对基本经济制度内涵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又体现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契合国情,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基本经济制度的伟大探索和创造。

国家治理效能是反映制度优势的重要指标,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对其他领域制度建设及国家治理效能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需要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通过治理效能来实现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在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是被实践检验拥有巨大优越性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有利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证我们赢得更大比较优势,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所有制结构相辅相成,不断激活各类经济主体活力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实践的结果。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做大做强,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机统一。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并非公有制一统天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比单一公有制经济适应性更强。

做大做强国有经济,提升质量和效益。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地位,需要不断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化国有资本股权结构,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资本等交叉持股,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资本向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和关系国家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激发创造活力。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40多年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我们党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从来没有动摇,党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立场不会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又有利于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活力的国家治理效能。

三、分配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不断释放要素潜力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决定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把分配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保了分配制度的长期性、稳定性,为激活各类要素潜力,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从克服平均主义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重点是克服原有收入分配体制中严重的平均主义,激发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了调动全社会生产要素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我们党着手对分配制度进行创新。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讲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体制。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第一次明确提出把竞争机制(奖金)引入劳动者个人报酬。建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收入分配体制。党的十五大提出“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明确了按生产要素分配,完善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体制。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多次强调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调节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橄榄型分配格局。

兼顾效率和公平,更注重公平。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既有利于鼓励先进、促进效率,最大限度激发活力,又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仅要完善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初次分配,坚持多劳多得、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且要健全一切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估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健全社会再分配调节机制,对部分国民收入进行重新分配,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险、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提高直接税比重,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我们既要不断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国家持续不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一系列缩小收入差距的举措,鼓励劳动创造,崇尚劳动光荣,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动全体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各类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各类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各种资源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弊端。

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良性互动

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不是单纯强调市场经济,而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与所有制、分配制度构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形成我们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的重大制度保障。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解决了我们思想上的禁锢,即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五大指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指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指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指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和经验,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清晰透彻,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政府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市场和政府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仅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更为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更好驾驭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提供了领导保障。确保宏观调控有度。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既遵循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将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供给与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有为政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要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市场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

建设高标准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着力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破除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完善产权制度,健全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有效保护各类产权,确保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充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劳动力、土地、金融、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提高各类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依法保障各种所有制主体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作者:王娜   编辑:蔡阳艳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