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推动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2020-09-27 10:09:00  来源:学习时报

推动电子政务创新发展,既是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进一步提升政府决策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大力推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数字政府建设逐步加快、在线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近日联合国发布的《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较上一次调查有较大提高,从2018年全球第65位提升至2020年第45位。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如,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的长效机制还亟待完善,信息安全和公民隐私保障问题还有待加强等。推动电子政务创新发展,让数字化在政务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构建整体化定制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在线政务服务水平。作为数字政府战略选择的在线政务服务,通过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进,已取得阶段性成绩。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各地区、各部门在线服务平台整合了服务资源,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全国范围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做积极探索。然而,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整体化服务程度、定制化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用户体验和服务深度还需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在线政务服务水平,要打破以政府部门为目录的办理事项清单架构,将满足用户需求视为在线政务服务的最高指导原则,搭建以用户办事主题为主线的信息架构,全面再造和优化跨部门办事流程,为用户提供无缝链接的整体政府服务;要转变为所有用户提供通用服务内容的建设思路,充分考虑用户差异性,设计包括不同用户条件组合的选项,根据用户选择,提供针对不同用户、不同条件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要突破服务仅围绕办理事项本身的服务理念,以全生命周期作为基础框架支撑整个政务服务资源的梳理、整合和再造,例如针对企业服务,要按照企业的发展历程,整合包括前期准备、审批办理、监管政策、后期维护等各阶段的政务服务相关内容,形成完整、多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从而提高用户体验感和服务深度。

搭建政府数据治理框架,进一步完善政府数据开放共享长效机制。政府数据作为政府各部门及其职能的组成部分,是政府治理的重要依据,是有效决策的关键所在,已经越来越被视为部署数字政府的关键资源和战略资产。数据治理是信息通信技术治理的一部分,需要政策、机构、人员、流程和技术的共同驱动,搭建一个以国家数据战略、政策法规、数据生态系统和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数据治理框架,从而完善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的长效机制。加强政府数据治理框架建设,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制机制,注重提升数据领导能力,成立数据指导委员会,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制定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度,加强政府对数据的统筹协调和监管责任,明确相关部门的角色定位和权利义务,推进部门间业务协同和数据流动,解决跨机构使用数据问题;注重构建数据生态系统,通过多元渠道和创新机制,探讨数据伙伴关系和多方利益相关者伙伴关系,鼓励公众参与大数据研发、传播、应用和开放等问题,让社会充分融合和利用政府数据;要注重数据技术应用,推动数据治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大数据架构、数据云、数据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的支持力度,合力构筑数据基础设施,稳步提高数据分析处理的系统性、综合性,全面提升政府数据治理水平。

建立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信息安全和公民隐私保障能力。电子政务由于信息资源和系统的开放性,一方面使得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范围更大、手段更便利,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技术防范措施或管理不到位造成信息泄露等信息安全威胁,信息安全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政府机构有效运作、相关部门经济利益以及个人隐私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应该建立基于法律法规、安全管理、技术应用和安全素养的一体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制定和颁布包括数字签名认证法、电子凭证(票据)法、个人隐私保护法、网上知识产权法等法规,利用系统化的法规体系规范信息数据在收集、存储、使用等各方面应用以及公民隐私保护;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设立管理组织机构,建立领导负责制,完善组织保障,制定涉及机构、人员和业务等多方面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在服务组织、服务岗位、岗位职责、服务监督等各个环节规避风险;大力提高信息安全技术水平,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防病毒技术、身份确认等普遍性的关键技术加强各电子政务系统及数据预防与应对网络攻击的能力;提升工作人员信息安全素养,重视安全教育和管理,定期开展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的培训,普及信息安全知识,明确安全责任,全面提高信息安全和公民隐私的保障能力。

李颖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