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性发展,尤其是它树起“实践出真知”的大旗,强调真正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须服务于实践改造世界,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新的发展。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认识需要由初级的感性认识上升为高级的理性认识。但是,对于感性认识,我们不能因其是初级的、现象的、片面的,就有所怠慢和轻视。事实上,《实践论》对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也有精辟的论述。感性认识并不简单。
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者重视理论,源于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因此,应该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不过,理性认识的获得,却必须依赖于从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在时间上,感性认识在先,理性认识在后,没有感性认识便没有理性认识。《实践论》指出:“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在空间上,感性认识是基础,理性认识是楼阁,如果感性认识基础不牢,则理性认识就成了“危楼”。因此,《实践论》强调:“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可见,充分地、全面地、真实地获取感性认识,是进一步得出正确理性认识的基本前提。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途径是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的关键,就是首先要迈开双脚去到实际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去看个究竟、问个究竟,一句话:去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从实践看,调查研究的一大难点就是调查能否深入。真正的调查,要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对了解实情的浓厚兴趣、向实践学习的虚心,深入基层、实际和群众,掌握第一手的感性认识材料。调查要做到位,光有诚意和行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十分讲究方法。不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深刻领会理论精髓需要“还原感性”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迫切需要。理论和思想是理性认识的结晶,真学真懂才能真信真用,怎么才能更好地领会理论的精髓要义呢?“还原感性”是个重要方法。
党的理论是党从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近百年的丰富实践中取得的,充满了艰辛的探索、无数的挫折和宝贵的经验,绝非凭空产生。那么,要真正理解党的理论,就应该把理论置于历史和当下的实践中去体悟。如此,学习者才能在“自得之”以后“居之安”,进而“资之深”,达到真懂真信之境。认识的顺序,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将理论“感性还原”为实践的学习过程之所以奏效,就在于这符合认识的规律。同时,各种感性的材料往往会印证和启发已有的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在新闻工作中有特殊意义
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是为科学地抽象出理性认识服务的,当这一目的达到了,感性认识的使命似乎就完成了。不过,在某些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比如新闻工作。
新闻报道的基础是采访,采访的目的是获取丰富的感性素材,加以深入地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认识论角度看,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但新闻报道的特殊性在于,认识的成果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和高度的概括为特征的报告或论文,而是要变成有血有肉的故事,以打动读者,产生力量。
新闻报道讲究“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强调的就是记者要走进火热的生活中,去感受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经过头脑的处理深化对新闻意义的认识,而后还要下一番表达的功夫形成引起读者注意的报道。新闻采写过程应该保持感性认识的“活性”,这体现为两个方面:采访要尽可能多地获取各种鲜活感性的材料,这既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也是在为写作环节准备丰富的素材。“脑力”环节使记者对所要报道的新闻有了理性的认识,但他明白,下一步要写的新闻报道应重返感性:多用具体的事实、生动的描写、精彩的引语、活泼的文字等来讲好一个故事。记者的理性思考往往体现在稿件角度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和有机穿插于报道中的议论等较不明显的地方。
读者天然地喜欢听故事,传播学上有个重要观点:现实事件在成为可传播的事件之前,必须要变成一个“故事”。就是说,我们应该着力突破“表达瓶颈”,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加生动可感、令人喜闻乐见,在“润物细无声”中,让世界读懂中国,认同中国。
顾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