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坚持量质协调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
2021-02-25 10:48:00  来源:新华日报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在“十四五”期间,要转变观念、扩大开放,实施就业驱动的内需扩大战略,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把就业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就业量质协调的良性互动。

在“改革—发展”逻辑下,实现就业市场调整。市场化改革虽然进行了40多年,在就业市场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受限于前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和外向型赶超战略的扭曲,纵向干预过深,横向竞争激励不充分,存在“资本对劳动力的锁定”,使得劳动力流动调整困难,就业量质不协调,结构性问题凸出。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提升就业质量、改善内需结构、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从“改革—发展”的逻辑出发,就业市场如何纠正错配、促进就业量质协调,在纠正后,又如何根据经济结构性调整,促进劳动力要素市场优化配置,在动态发展中寻找市场的优化与均衡,成为当前重要的实践命题。

在“冲击—反应”逻辑下,明确“协调就业”的调整方向。中国内部市场化改革一定程度上是由“开放”倒逼而来,而开放也深深改变了国内经济格局以及要素配置结构。同时,外向型的经济模式也造成了一定的要素扭曲,尤其是在劳动力市场。一方面,西方资本对中国进行劳动锁定。中国前期开放中主要是引进西方资本,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但由于技术垄断,很难向产业链上游爬升,产业被锁定。在以资本为核心的组织模式下,也存在对劳动力本身的锁定,不能很好地释放其劳动潜力;另一方面,随着内陆的逐渐开放,各个省均加入世界产业链之中,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分割竞争,劳动力也不能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当前,亟需扭转这种劳动力要素市场的错配,实现以价格为核心的劳动力市场优化配置,做到就业量质协调。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促进就业量质循环,释放国内消费潜能,实现“稳增长”和“稳就业”的目标统一。

在经济动态发展中,实现就业的量质协调。在供给方面,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体制性障碍,发挥劳动价格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解决要素市场错配的问题。在就业结构方面,要立足精准有效,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市场急需紧缺的职业,以及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全面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推动劳动者结构形态不断调整。同时,要激发企业活力,提升就业吸纳能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针对就业市场的量质协调问题,要聚焦于就业量质本身,先对就业量质总量与结构做好“锚定”和测算,在宏观调控和微观选择两重约束下探讨内部协调机制,同时做好政府的因势利导。此外,要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确保初始劳动力供给充足,同时制定长远的教育政策,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并针对不同的发展时期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劳动力动态调整。

在就业市场与政府保障的“监测—反馈—干预”的良性互动中,建立完善的就业量质动态协调保障体系。一是创新常态化的就业市场监管和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就业市场自由竞争和政府适时调控的优势,构建“监测—反馈—干预—监测—反馈—调整”的良性互动,为政府在就业保障和干预中更好、更快地寻找政策工具,减轻就业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稳定就业市场秩序,不断释放就业市场的活力,提高就业市场的韧性。二是要把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纠正的政策评估纳入就业量质协调监测保障体系中。对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纠正政策进行评估,确保监测保障体系具有时间的延续性和内容的全面性。三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就业市场的范围和开放度,释放就业市场的活力,不断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治理的能力,强化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在自由竞争和监管保障中找到平衡点,不断充实完善就业量质动态协调保障体系。

郑琼洁 李 静(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