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之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上车流如梭,梧桐浓荫遮蔽。梅园新村民国建筑群中,周恩来铜像身姿矫健、气宇轩昂。75年前,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就是在梅园新村的3栋民居中,为民主据理力争、为和平奔走疾呼。
从1946年5月3日到1947年3月7日,国共南京谈判在国民党政府的一意孤行下最终走向破裂。但中共代表团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卓越的胆略智慧,与坚持独裁、内战立场的国民党当局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向全世界揭露了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最大限度地推迟了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里,一帧帧照片永久定格针锋相对的瞬间,一件件文物无声讲述波谲云诡的历史。胸怀坦荡、坚忍不拔、无私忘我的“梅园风范”,烛照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奋勇前行。
“群狼环伺”愈显“梅园风范”
推开梅园新村30号的铁门,高高的围墙后,两株柏树虬劲挺拔,垂丝海棠花开正艳。与75年前相比,小小的院落几乎没有变化。
1946年5月3日,随着国民党政府还都,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从重庆移师南京,继续国共和平谈判。包括董必武、陆定一、廖承志、李维汉等在内的代表团成员,就工作生活在梅园新村17、30、35号3栋小楼里。当时,这个看起来风平浪静的居民区,其实危险无处不在。
电影《一号目标》真实还原了当年的场景:与梅园新村30号一路之隔的31号,两个窗口后面总有一双眼睛虎视眈眈;街头巷尾到处是乔装成裁缝、鞋匠、黄包车夫、算命先生的特务,每个到访的客人都会被跟踪盯梢;代表团的汽车一出门,国民党的“尾巴”立即如影随形……曾经到访过梅园新村的郭沫若,在《南京印象》中留下这样的文字:“仿佛在空气里面四处都闪耀着狼犬那样的眼睛,眼睛,眼睛。”
谈判桌上,国民党毫无诚意,内战阴谋昭然若揭。走出会场,反动特务“群狼环伺”。表面中立的美国,持续向代表团施加压力。
1946年6月,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先是上海“和平请愿团”在下关车站遭到国民党特务包围毒打,而后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在昆明接连被暗杀。暴力和死亡,吓不退共产党人。面对中外记者,周恩来愤然陈词:“我们随时准备好了接受李公朴、闻一多同样的命运,要怕就不敢来谈判,来了就不怕!暗杀绝不能阻止我们为中国之和平、民主而奋斗!”
梅园新村30号的车库里,一辆车牌为“京1645”的别克轿车,是代表团的“移动会客厅”。周恩来不仅在这辆车上会见了张克侠等一批地下党员,还曾用它转移过多位民主进步人士。司机段廷玉把与特务的“游击战”戏称为“遛狗”。在新街口、大行宫、国府路(今为长江路)一带,这辆车穿梭于车水马龙,常常利用红绿灯切换甩掉尾随的车辆。
“在极为险恶的环境中,代表团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重,与反动势力斗智斗勇,争取了朋友,赢得了民心!”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馆长沈浩说,尽管谈判以失败告终,但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展现出的崇高理想信念和独特精神品质,却在这里沉淀为“梅园风范”。
一段红绸见证“新华基因”
梅园新村的300多个日夜,在代表团工作过的同志先后有200多人。他们每天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考验、正与邪的较量。白色恐怖下,共产党人展现出与生俱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0个月内,有6对新人在这里喜结连理。
1946年5月底,安静的院落里突然热闹起来,门头张灯结彩,一场简朴又热闹的婚礼正在举行,主角就是同在《新华日报》工作的鲁明和林冈。1941年皖南事变后,身为董必武政治秘书的鲁明因革命需要,担任《新华日报》首席记者。国共谈判期间,年近30岁的他随代表团辗转南京,任《新华日报》、《香港商报》、新华社驻南京特派员。这位“大龄青年”的婚事,邓颖超一直记挂在心里。在她的撮合下,组织上将出身名门的爱国青年林冈调到《新华日报》南京办事处,从事编辑工作。
共同的信仰,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一起。当时,代表团生活清苦,没有什么像样的礼物送给这对新人。婚礼现场,细心的邓颖超扯来一段红绸,请德高望重的董必武赠言,董老提笔蘸墨,“天作之合”4个大字一气呵成。周恩来、邓颖超、陆定一、王炳南等代表团领导及工作人员纷纷在红绸上留下名字,以表祝贺。邓颖超更是现场传授她与周恩来的“幸福密码”——互敬、互爱、互助、互勉、互信、互慰、互谅、互让。
“说来也怪,文革中我们家被抄得连一本书、一件玩具都没有了,唯独这件宝贝完好无损。”中国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鲁明与林冈之女林力回忆说,这块红绸,父母一直视若珍宝,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建设期间,他们主动将文物捐出。
红绸上28个密密麻麻的签名,是代表团肝胆相照、勠力同心的最好写照,更见证了《新华日报》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从1938年创刊时“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到被毛泽东称赞为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另一方面军”,再到如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80多年来,《新华日报》的党性原则和为民情怀一脉相传。
创新传承汲取奋进力量
路边的街心公园,遛鸟的居民在鸟鸣声里聊着家常;围墙后的院落里,不时传来儿童追逐嬉戏的欢笑;巷口的屋檐下,一对老夫妻悠闲地晒着太阳……时光转眼走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如今的梅园新村岁月静好。
在崭新的时代聆听历史回响,总能找到情感的共鸣。“希望每个观众,都能在这里接受一次精神洗礼,汲取一股奋进的力量。”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副馆长孙烈涛介绍,为配合党史学习教育,纪念馆正进行内部出新升级,5月重新开馆后,将用更为丰富的史料文物和更为新颖的展陈方式,让更多人从那段峥嵘岁月中汲取力量。
“梅园风范”是“周恩来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在梅园新村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拍成了电影、写进了书籍。2019年首演的现代京剧《梅园往事》,用两个小时浓缩了10个多月的艰苦谈判。剧中饰演周恩来的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马翔飞认为:“很多人都只是听说过梅园新村里发生过的历史,但没有深入了解,用传统文化形式去讲述这段红色故事,格外有价值。”
红色资源,因创新表达而生动立体,因活化利用而历久弥新。去年7月17日起,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首次在夜间向公众敞开大门,每周五、六延时开放至晚上10点,同时设计了“小小报务员”等实景教育活动,既提升了游览体验,又赋能了地方发展。去年,玄武区提出建设长江路文旅集聚区,并组建文旅产业发展联盟,梅园新村纪念馆率先支持,与周边的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等文博场馆,共同构建起长江路上的“文旅矩阵”。
新的时代背景下,“梅园风范”正在成为凝聚人民群众、激励党员干部的精神指引。沿着巷子往北走100米,就是“小红梅”信仰空间。走进这个由梅园新村社区打造的特色党建阵地,随处可见那段历史的印记。
3月22日,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李忠杰来到这里,与基层党员群众开展面对面、互动式宣讲。“身处革命前辈们曾经的战场,我们更应把学习党史的热情转化成为群众办实事的实干担当。”社区党委书记郝晴晴有感而发,基层工作者是距离群众最近的人,唯有聚焦百姓急难愁盼,做好一件件暖心小事,才能兑现在党旗面前许下的铮铮誓言。
本报记者 盛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