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经天纬地的百年历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时刻,党中央在全党集中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探寻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和历史密码,系统梳理党建引领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更好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把握和运用党建引领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扬中“四千四万”精神发展历程,切实体会党建引领最关键因素就是“激发斗志”“勇闯新路”。在伟大的革命精神引领下,扬中人民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四千四万”精神,即“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上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改革开放初期,在县委率领下,在扬中各级党组织发动鼓舞下,“四千四万”精神与扬中大地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紧密相连,熔铸了扬中人民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和勇于创新的开拓品质,克服资源短缺、交通闭塞等不利条件,为扬中改革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扬中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更用实践理论回答了如何在党建引领下激发各类群体拼劲、闯劲的“时代课题”。
党建引领是“四千四万”精神的最深烙印。抗日战争时期,扬中是新四军驰骋长江南北的“江心跳板”;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中“我送亲人过大江”在扬子江畔永久定格。生活在“红色江洲”上的扬中人民,历来听党话、跟党走。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四千四万”精神即是扬中人民在党建引领下,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面貌与无形财富,印刻着党领导下人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红色基因,延展为流淌在扬中人民身体里的红色血脉。党建引领是“四千四万”精神的最大底气。上世纪80年代,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经济工作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为乡镇企业开拓市场、聚集要素、灵活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与此同时,扬中作为一个四面环江的岛城,面对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困境,县委提出“主攻工业、提高农业、突破副业、搞活流通”的发展战略,号召“一个月过年,一个月种田,十个月赚钱”,为勤劳勇敢的扬中人民指明了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一批数量过万人、分布在全国的“供销大军”。党建引领是“四千四万”精神的最强动力。在历届党委的引领下,扬中人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业激情,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敢闯敢试的胆气和百折不挠的志气,冲破各种思想禁锢和体制束缚,闯出了一条属于扬中的发展之路。1990年新春伊始,扬中县第一届“供销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首次提炼出“四千四万”精神并充分肯定供销员队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党的领导在发展大潮中的核心作用。扬中各级党组织趁热打铁,号召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建设跨江大桥,1994年长江上第一座由民间集资建成的大桥“扬中一桥”顺利通车,筑大堤、建大桥、修大道的“三大”工程,便是党建引领下“四千四万”精神创造的“扬中奇迹”。
总结扬中党建工作典型案例经验,精准把握党建引领最科学路径就是“党群连心”“砥砺奋进”。扬中立足自身实际,以“党建+”方式构建“融党建”“大党建”格局,打造“党委带动、党组织推动、党员群众互联互动”的党建工作模式。构筑坚强有力“好组织”,明确党建引领的落实载体。扬中历来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以历年市委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为龙头,大力实施乡镇党委党建引领工程,切实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检验组织凝聚力的磨刀石、试金石,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完成全市所有自然埭整治工作,助力扬中入选“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执行群众拥护“好制度”,明确党建引领的落实路径。以5至15名党员人数规模,全方位覆盖、实体化运作、规范化管理、个性化打造813个农村党小组,推行“党小组+”制度,让党小组建设融入产业强市、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中心大局工作中。依托党小组发动全市6380名党员干部投身疫情防控、防汛抗洪、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号召25000余名群众共同参与。截至目前,扬中未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认病例,103公里长江岸线无坍江险情,携手完成道路提升、场所改造、增收致富等民生项目2200多个,切实打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打造率先垂范“好队伍”,明确党建引领的落实骨干。“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党建引领的关键因素在党员,决定变量在干部。扬中坚持党建引领“书记抓、抓书记”,全力构建“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专业化组织员”的党务工作力量体系,选优配强各级党组织书记,建立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三位一体”架构,确保“一把手”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让各级主要领导成为党建引领的指挥员、吹号手。
张德军(作者为扬中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