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以“双循环”助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1-06-30 17:49:00  来源:新华日报

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江苏“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大战略选择,事关全局、利在长远。在全省沿海发展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要大力弘扬海洋精神,推动全方位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为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于拥有港口而未能成为开放前沿、毗邻经济中心却难以融入上海及苏南都市圈的江苏沿海地区而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为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具体而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畅通基础上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国内资源要素整合及优化配置,由此将推动江苏沿海地区基于要素禀赋优势融入长三角乃至更广阔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预示着在国内生产配套能力提升及市场营销网络完善基础上,推进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实现内生能力增强与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齐头并进。对江苏沿海地区来说,以融入国内大循环加快区域资源整合、增强内生发展能力,以此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是破解发展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路。

推动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在“沿海”上做足文章,尤其是区域海岸线长、通江达海、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千方百计弥补岸线资源、港口码头及基础设施短板,改善自然禀赋条件。其次是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在加快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基础上,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积极推进与苏南、上海、浙北乃至广大中西部地区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临港工业、航运物流业及滨海休闲旅游业,努力开拓经济腹地。第三是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循环,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在要素禀赋优势凸显、内生发展能力增强基础上,以临港产业集群、超大规模市场、营商环境等优势集聚国外高级生产要素,通过扩大国内投资及对外直接投资积极整合国内外资源要素。此外,主动寻求与世界级港口的对接合作,不断提升江苏沿海港口群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总体而言,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循环的前提在于内生发展能力的增强,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在于以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域壁垒,而提升“沿海”禀赋优势的重点在于岸线资源、港口码头、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基于以上思路,以“双循环”助推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

以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自然禀赋条件。一是推进沿海滩涂改造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打造黄金海岸线;二是以通州湾、连云港、大丰港为重点加强港口集装箱码头及其配套物流基地、配送中心等开发建设,提升货物运输吞吐及周转能力;三是加快主要港口对外物流通道建设,构建以南通、连云港为双核,联通长三角和环渤海的“公铁水”多方式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充分发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领导小组、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办公室及沿海发展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统筹协调职能,以沿海三市港口码头设施、仓储物流资源、交通运输网络、产业链供应链整合为重点,在发展规划对接、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园区合作共赢等方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促进区域内资金、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区域物流成本。

以海洋资源优势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在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基础上,充分发挥通州湾、连云港、大丰港等岸线码头资源及沿海、沿江、沿东陇海线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上海港、宁波港、日照港等周边海港分工合作,联手长江中下游港口及苏浙地区大运河各口岸共同打造长三角地区新出海口。与此同时,以物流成本降低承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东部沿海地区临港工业转移,大力发展海洋油气业、海洋建筑工程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滨海旅游业等新兴海洋产业。

以临港产业、市场潜力及营商环境优势集聚国内外高级要素。以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建设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依托港口区位优势、临港产业集群、超大规模市场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及内资企业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各种总部经济形态,加快集聚国内外高端人才、数字平台、商业服务、科技中介等创新要素资源。

以打造自主可控的临港产业体系为目标推进对内及对外直接投资。以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为重点,加大对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导向型、技术导向型投资布局。紧抓“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黄金机遇,通过境外园区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形式加大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企业“走出去”步伐。抢抓国家新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历史契机,引导企业通过对内投资及产业转移与中西部地区企业在资源开发、生产配套、营销渠道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以国际航运为重点寻求与世界级港口的对接合作。在充分整合区域港口码头、物流仓储资源,加强与上海港、宁波港和舟山港等周边港口分工基础上,主动寻求与东京湾港口群、香港港、新加坡港等世界级港口对接,大力发展第三国转口运输并以此纳入国际航运体系,打造成为依托长三角、服务亚太地区的国际中转港口群。

黎 峰(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