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毛泽东三题《新华日报》报头
《新华日报》孕育于南京,凯旋于南京,向着百年大报进发
2021-08-23 07:53:00  来源:新华日报

走进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的新华日报报史馆,序厅重要位置的油画《1964·毛泽东三题〈新华日报〉》,总是引人驻足。油画场景中毛泽东伏案题写的这份报头“新华日报”一直沿用至今。

《新华日报》1949年在南京恢复出版后,毛泽东曾分别于1949年、1953年、1964年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从这份特别的荣光中,我们可以读到《新华日报》在烽火年代的伟大贡献和重要地位,更可以读到毛泽东对《新华日报》回到南京开启社会主义建设征程的殷殷期望。

“如不可用,请你退回重写”

报头是一张报纸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一张报纸的名字和标志。《新华日报》的老报头为1937年秋周恩来请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

“给我留一份今天的报纸作纪念!”1949年9月17日,《新华日报》用上毛泽东第一次题写的报头,人们奔走相告。

“当时,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仍在进行,新中国即将诞生,毛泽东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令报社同志感到意外的惊喜。”今年97岁高龄的新华日报老报人武乾告诉记者,许多读者将当日《新华日报》小心收藏起来。1949年4月,武乾随地下党南京市委机关报《解放新闻》编辑部全体人员一起参与《新华日报》创刊。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来江苏视察,每次都要看《新华日报》,看到重要的地方,还会用红笔画上杠杠。

1953年2月22日,毛泽东乘轮船,经过四天三夜的长江航行到达南京视察。次日看了《新华日报》,他不顾旅途劳顿,即刻研墨动笔,在一张印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字样的信笺上重新题写“新华日报”4个字,并在信笺空白处对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写道:“提议《新华日报》换一个报头,原报头写得太坏。”2月25日,毛泽东第二次为《新华日报》题写的报头就与读者见面了。

1964年国庆,《新华日报》又隆重地换上毛泽东第三次题写的报头。

“毛主席主动重写报头,真是意外之喜,何况这已是第三次题写报头,在全国党报中绝无仅有,充分说明毛主席对《新华日报》的拳拳关爱之心。”武乾提起往事,心潮澎湃。

1964年7月29日,毛主席在宣纸上把“新华日报”4个字写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亲自选定4个字,在每个字的右上角圈了双圈,并附信给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信中写道:“《新华日报》报头写得不好,宜换过,现重写。如可用,则在今年国庆节改换为宜。如不可用,请你退回重写。”

“这封承载着毛主席对《新华日报》关怀和厚爱的珍贵信函从北京传到南京,由省委传到报社,最后由当时新华日报美术编辑吴樾人为新报头制版。”武乾回忆道,信件送到报社,同志们大喜过望,争相观看。

“当时没有复印机,报社第一时间让我翻拍毛主席题写的报头和信件,用相机留下珍贵史料。”新华日报社原摄影组组长陈哲告诉记者。《新华日报》80岁生日时,陈哲把相机捐给了新华日报报史馆。

根据毛泽东信中指示,新报头于新中国成立15周年当天启用。同日,《新华日报》在报眼处刊登《致读者》:“我们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回答毛主席的关怀和期望。我们要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把《新华日报》进一步办好。”

“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

“三题《新华日报》报头,说明这份报纸在毛泽东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紫金传媒智库高级研究员、首席专家丁柏铨说。

毛泽东给予《新华日报》极高的评价。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说:我们不仅有一支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支“新华方面军”。这支“方面军”正是指《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报道工作令毛泽东颇为满意,他说:“《新华日报》有那样多的读者,足见人心所向;蒋介石如果发动内战,我们充满胜利信心。”

《新华日报》亦未辜负毛泽东的殷殷期许,国统区的许多人将《新华日报》誉为“灯塔”“北斗”,他们在《新华日报》的指引下走上革命道路。

当时,对于中国共产党,《新华日报》是战斗在国统区的明灯;对于国民党,《新华日报》是如噩梦一般的存在。在重庆,蒋介石案头上每日第一份必放上的报纸就是《新华日报》,新华日报社同仁取笑说:“蒋介石可算是《新华日报》最‘忠实’的读者了!”蒋介石后来在回忆中说,允许《新华日报》出版是一大错误。由此看出《新华日报》的高度战斗性以及群众影响力。

“《新华日报》从筹办到创刊,再到成长为一支令国民党胆寒的‘方面军’,少不了两位领导者。”丁柏铨介绍,一位是决策筹划创刊、领导指挥办报的毛泽东,另一位是亲手创办并直接参与办报的周恩来。

“毛泽东同志多次给《新华日报》的指示以及支持鼓励,都有力地鼓舞着新华日报的同志们奋发向前。”在《毛泽东同志与〈新华日报〉》一文中,《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后的第一任社长石西民回忆了毛泽东对新华日报源远流长的关怀。

1938年11月,“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六届六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报告作出的决议指出:“更加改进《新华日报》《解放》《群众》等的内容”。石西民说:“这对《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工作的同志是一个巨大的鞭策,感到这是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给予的最大关怀。”

《新华日报》一直在成长进步。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可以说是《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发生重大变化、日渐走向成熟的分水岭。毛泽东为《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的改版注入了灵魂,那就是增强党性和人民性,具体体现在最广泛地与群众血肉关联上。

丁柏铨介绍,“三题报头”这份荣光还有更深层次的根源可溯,那就是毛泽东在新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要建树。

毛泽东极其重视新闻工作,曾形象地指出“共产党是要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

仅《新华日报》在1938年创刊后9年多的时间里,就发表过毛泽东的文章达30多篇,如果加上电文、题词等,就有七八十篇之多。抗战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大发展的时期,《新华日报》是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毛泽东的新闻思想指导着党的宣传工作。“1948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将党的新闻舆论思想建设推向高峰。”丁柏铨说,文章中提出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指导了党报开门办报。受毛泽东新闻思想影响,《新华日报》广泛采纳工农兵通讯员来稿,让报纸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此外毛泽东提出的“消息刊登的次序”“种牛痘”与“新闻贴近性”“接种免疫论”等传播学理论不谋而合。

孕育于南京,凯旋于南京

如果说《新华日报》的故事人物篇离不开毛泽东、周恩来两位伟大领袖,那么地点篇必然少不了南京。《新华日报》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她孕育于南京,凯旋于南京。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全国性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从一个侧面见证着党的成长壮大。

孕育《新华日报》时,南京还是国民党的政治中心,报纸筹备过程处处碰壁。“报纸是于1937年10月在南京筹备的。当时反动派估计我们两手空空,而一切又都在它的严格控制之下,要出版一种日报是不可能的,因而口头允许,实际阻挠。不料不到一个月,我们机器、纸张就已一应俱全;试版送审,使它大吃一惊。只好露出狰狞面目,横蛮地不准出版。”《新华日报》第一任社长、享有“中共第一报人”美誉的潘梓年回忆,报纸在南京筹办时受到国民党的重重阻拦,加上当时侵华日军逼近,南京眼看要失守,11月下旬报馆的筹备工作只好撤退到武汉继续进行。

无论办报地点如何转移,《新华日报》初心未变。“在抗击日寇侵略的前线或者大后方,都极好地发挥了战斗舆论媒体的重要作用。”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执行所长赵剑波说。抗战烽火中,《新华日报》不辱使命,最终顺利完成创刊号中承诺的使命担当:“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计划出版《新华日报·南京版(晚刊)》,但因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这次去南京出版的计划未能如愿。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节节败退,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1949年4月24日,中共中央致电华东局:“上海党报决定命名为《解放日报》,南京党报决定命名为《新华日报》。毛主席已允写报头,即可带来,在带到前可暂沿用旧报头。”从此,两张具有光荣历史的党报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

“时隔12年,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可以说这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的夙愿。”赵剑波说,回到南京出版的安排别有深意,无疑,毛泽东希望《新华日报》可以带着荣光回到“原点”,继往开来再出发。

1949年4月30日,以社论《庆祝南京解放》为发刊词的《新华日报》出现在读者面前。“捷报传来,横渡长江、所向无敌的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国民党二十二年来的反革命中心南京,并在三天的作战中,解放了长江沿岸东起无锡西至安庆的许多名城重镇。人民解放军正在长驱南下,扫荡残敌。”《新华日报》带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势如破竹的好消息,重新回到南京出版。

还是那个样式,对开四版,版式竖排,报头居中,但《新华日报》已经换了新身份。

“这一次与前一次不同,他是代表人民战争胜利者来创办全国性并具有世界性的《新华日报》。”当时在中共南京地下市委工作并参与创办《新华日报》的李廉,在回忆1949年石西民来南京办《新华日报》的情况时这样写道。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南京市、苏北行政区、苏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三地的党委机关报《新华日报》《苏北日报》《苏南日报》在南京合并,从11月1日起出版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报名仍为《新华日报》。自此,《新华日报》开启地方党委机关报又一段新征程。

至2021年,《新华日报》创刊已83年,在南京恢复出版72年,以江苏省委机关报的身份出版69年。

“83载风雨兼程,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号角催征,我们要做始终与党风雨同舟的‘百年大报’,做始终与人民砥砺同心的‘百年大报’,做始终与江苏同频共振的‘百年大报’。”接过《新华日报》这支承载厚重历史的“接力棒”,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上,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 刘 春

编辑:曾雪琦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