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四个关键
2021-11-24 14:40:00  来源: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史、发展史,是一部荡气回肠、立体生动的思政课教科书。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重在有效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其中要着力把握好“知、情、意、行”四个关键。

知史明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性。“知”是四个关键的基础。青年学生只有了解党史、熟悉党史,才能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其一,通过鲜活党史增强思政课生动性。相对中小学思政课常识性教育而言,高校思政课更侧重于理论性和探究性教育,客观上容易形成理论灌输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的抬头率和点头率。实际上,每门思政课都与党史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具体党史事件、鲜活党史人物、系统革命理论,有利于青年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尤其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形成的现场沉浸式教学、烈士家书诵读等生动教学形式,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增强实效性提供了有益启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二,通过史论结合把握历史的规律性。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达成思政课设置的课程目标。通过将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使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新时代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和科学性,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共情共鸣,把握历史发展价值性。“情”是四个关键的关键。青年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价值观正在成长成熟,情感认同是行为的核心心理要素,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在共情共鸣上下功夫。其一,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当代大学生思想认识相对独立,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感性认识重于理性认识,相对缺少丰富的社会实践磨砺和历练;价值取向存在功利化,个人选择更加务实和多样化;思想开放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受现代网络生活方式影响比较深,等等。只有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我们才能找到开启青年学生心灵智慧的钥匙。其二,通过共情实现价值认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首先要让青年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道我们从哪来、到哪去,认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种价值认同的形成对出生于社会物质条件相对富足年代的“00后”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单纯的灌输和说教显然是不够的,只有通过讲好故事、细节还原、触景生情、情感熏陶才能有效引起青年学生的共情共鸣。

砥砺意志,把握历史发展能动性。“意”是四个关键的保障。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要把砥砺意志作为重要课程目标,把党史资源转化为砥砺意志品质的“案例库”。其一,汲取百年党史伟大建党精神动力。一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历史。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熔铸了中国共产党人无坚不摧的意志品格。“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精神之源、力量之基,也是当今高校思政课锤炼青年学生意志品格的极其鲜活的教材。其二,在社会淬炼中砥砺意志品格。李大钊、陈独秀、方志敏、邓中夏、杨靖宇、恽代英……他们无一不是以自己的生命追求理想。当代青年学生要在社会淬炼中增强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融入大学校园课堂,更要融入青年学生的社会课堂、人生课堂,让他们在社会淬炼中成长成才。

实干力行,把握历史发展实践性。“行”是四个关键的最终目标。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实践性,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开拓进取、不懈奋斗、实干力行,从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政课教育要通过双向可逆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思政课教师作为启迪青年学生智慧的“大先生”,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言传更要身教,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其师、信其道。其二,坚持修身与力行相结合。教育关键在于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内化为青年学生的素养,才能进一步外化为行为行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一方面,要引导青年学生立德修身、崇德向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另一方面,青年学生要自觉把自己的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奋斗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

沈瑞林(作者为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统战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