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进校园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弘扬运河文化神圣使命的切实举措,是高质量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四化”问题影响运河文化进校园
目前,江苏省内不少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运河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引进运河文化进校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仍存在着一些短板问题:
一是“泛化”理解。有的学校将运河文化教育作为办校特色,提高到了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有的学校则将运河文化理解为独立于学校课程教学体系之外的传统文化,将其与日常课程教学割裂开。二是“窄化”认识。有的学校虽举全校之力传承运河文化,但却给学生造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是运河文化”的错觉,忽视了学生兴趣培养的多元性及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有的学校将运河文化具象化,将其简单地解释为传统美德,给学生造成运河文化仅是某一种行为的错觉。三是“虚化”设置。有的学校将运河文化“硬塞进”教学体系,表现为僵化沿袭、复古泥古;有的学校将运河文化“硬挤进”教材教案,仅在思想政治课教育中加入少许运河文化元素。四是“功利化”引进。有的学校把运河文化进校园当作对外树立良好形象和招生宣传的“噱头”,搞“走过场”“一阵风”式的作秀;有的学校打着运河文化特色课程的幌子,只为争取相关部门的经费补贴。
这些“四化”的异象,既偏离了运河文化进校园的初衷,也不利于运河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保护利用,应该予以及时的“冷思考”和精准有效的“智处理”十分重要。
科学筛选适合进校园的运河文化内容
笔者认为,只有有鲜明教育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运河文化才有必要进校园。就江苏来说,进校园的运河文化,尤其是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应该主要包括能培养协作精神并增强团结意识的文化、能培养爱国理性并增强国家认同感的近现代革命文化、能培养乡土情怀并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文化和能培养国际视野并增强全球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新秩序意识的文化等。
省、设区市、县(市、区)各级政府要建立进校园的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内容遴选机制:一是要在省级层面建好用好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等专业研究部门,加强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进校园内容和方式等研究,科学筛选出适合进校园的文化内容。二是辖区市、县(市、区)政府要制订规划、细化措施、明确责任和加强考评,引导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重视和有效引进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进校园。三是大、中、小学要把运河两岸涌现出来的城市间共同开发文旅项目和协同抗疫等故事融入到班会和晨会中去,培养师生的协作精神和团结意识;把运河边涌现出来的近现代革命人物和事迹融入到历史课堂中去,培养师生的爱国理性和国家认同感;把运河边涌现出来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人物和事迹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培养师生的乡土情怀和民族认同感等。
建立三套机制,以效果导向强化教学实效
省、设区市、县(市、区)级政府要建立分层轮训机制,对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和教师,分门别类地进行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专题轮训。通过轮训,解决教师对大运河(江苏段)文化的认同度不高与对民族文化不够自信的问题、自身运河文化修养不够与不能通过运河文化滋养自己德行的问题、传授运河文化的本领不强与不愿做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代言人”的问题等。把大运河(江苏段)文化教育与立德树人融合起来,与深化帮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糅合起来,引导教师带动学生赓续运河红色血脉、弘扬运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彰显运河文化激发出来的时代奋斗力量。
省、设区市、县(市、区)级政府要打协同推进的“组合拳”。一是将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融入到校园氛围营造中去,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目标,将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融入到“让一砖一瓦说话”“让一草一木发声”的校园氛围营造里,让师生在徜徉其间时深切地体会到运河文化的源远流长;将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里,让师生在放松愉悦时深入地学、思、践、悟运河文化的无穷意韵;将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融入到学生开学仪式、升旗仪式和毕业仪式等制度性课程教学里,让师生在充满神圣感时深层体会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等。二是将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分门别类、重点突出地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地理、艺术和社会实践等课程教材中去。三是将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要借助课堂这个阵地,将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中包含的先贤事迹和光辉精神,巧妙地“融入”到学生心里;善于挖掘运河文化蕴含的思想力量和精神价值等,让学生对不同的运河文化内容产生不同的兴趣向往;多采用案例学习、项目学习和游戏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对运河文化内容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此外,还要组建效果考评机制,以效果导向强化教学实效。从评价主体来看,要让学生参与选择进校园的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内容,并对运河文化进校园、进教材和进课堂的具体形式拥有一定的建议权,对学校和老师在教学和引导运河文化进校园的实际效果评价方面拥有一定的评判权等。从评价效果来看,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进校园效果好的直接表现应是师生更爱国、更敬业、更诚信、更友善;校园更自由、更平等、更公正、更讲法治。只有将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融进每个师生的日常生活并转化为每个师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大运河(江苏段)文化才算真正“扎根”在了师生心里。
陈清华(作者为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