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培养战略性产业人才
2023-06-06 10:3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季 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党的工作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科教工作的重视之深、期待之切和谋划之远。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结合点,就是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培养、输出供给应用型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始终把准人才培养根本点。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产业人才,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支撑,第一要务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准政治方向。一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生命线。要加快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契合高校实际、富有高校特色、融入产业元素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阐明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在专业课程中加强教育引导,将价值引领、精神追求贯穿其中,激发学生扎根产业、创业报国、实干兴邦的理想信念和学习动力,厚植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三是以先进大学文化为支撑。要注重以文化人,以先进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人、教育人。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西迁精神”就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各个大学在建校的各个时期都形成了特有的校本文化和精神气质,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要注重通过“名师导航”“校友典范”等打造校本特色价值体系,增强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使命感。

深化内涵建设,始终瞄准产业发展关键点。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是高校实现自我价值、推动自身发展的实践过程。要时刻紧盯产业发展态势,面向经济社会需求培养产业人才,在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本领推进学科、专业、课程改革。一是强化学科交叉的深度。要坚持战略导向、全球视野,主动关注国家、地方重点支持的先导产业。特别是根据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等新需求,深入挖掘学科交叉领域的创新点,针对交叉学科领域,打造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特区。以前沿问题研究为牵引,促进学科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提升课程设置的精度。要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产业实践的无缝衔接,将学科前沿知识、产业创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构建专业组群,开设新课程、出版新教材、开发新实验,开展研究性教学,探索项目化教学方式,促进知识内化。在现有课程设置基础上,扩大选修课程覆盖面,打造覆盖各个产业知识的线上课程库。三是拓展人才评价的维度。着力构建适用于产教融合培养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机制,持续完善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评价机制,让参与产业人才培养的校内外各方均成为课程考核、学业评价的主体。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薪酬机制及创业型师资评价机制全面激发产业人才活力。

建立协同机制,始终找准产教融合结合点。高校、企业、政府是产业人才培养的共生主体,要进一步理顺三者在培养过程中的权责关系和作用发挥,建立共生共享工作机制,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一是找准创新结合点,推动产学研协同。要发挥高校创新策源地作用,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鼓励学科、专业、课题组直接面向行业、企业,瞄准“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升服务针对性、创新靶向性。要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中去。二是找准育人结合点,推动产教融合。要规划好工程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特别是博士生科技服务团实践内容,将课堂教学延伸至企业生产车间,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着力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要按照教育部部署安排,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和地方特色,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培养卓越工程师。要以实景工程案例反哺教学,推动产业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三是找准资源结合点,推动共享共赢。建立积极紧密的校地、校企互动联系,推动信息、人才、技术、平台与物质资源共享。依托各类产业学院、研究院,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引导人员双向流动,有序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输出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就岗实训,构建校企双方互聘等柔性引进制度,通过提升资源使用效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单位为南京工业大学。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路径研究”〈2020SJA0205〉及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政工作赋能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研究”〈SZ20230205〉阶段性成果)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