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以思想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苏州实践
2023-07-26 09:53:00  来源:新华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苏州素以先行先试、领风气之先闻名于世。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苏州自觉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继续发挥“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引领作用,成为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的生动缩影,展现出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与新经验。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质量发展定向导航

苏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事、强调的事,党中央和省委部署的事、交办的事,作为苏州最应该干、必须干好的事,确保苏州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质量发展苏州实践的根本遵循。新时代十年,苏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现代化的理念、标准、思路谋划推进工作,始终瞄准和牢牢把握改革、创新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在苏州大地上绘制成“工笔画”。苏州的发展成绩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和真理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质量发展苏州实践的制胜武器。新时代十年,苏州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能在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中找到目标、找到方法、找到路径、找到答案。苏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改革和发展,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火热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深入感受科学真理的现实穿透力和强大说服力,确保党中央和省委部署的事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敢于突破,勇于争先,在“没有先例”的方面力争做出成功案例,在“普遍在做”的方面力争做得更好更快,形成踏浪前行的强大内生动力。新时代十年,苏州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域实践的生动缩影,成为落实“强富美高”新江苏美好图景的模范生。对标“经济强”,苏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不断提升。对标“百姓富”,苏州加大民生投入和公共服务优化,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对标“环境美”,苏州将秀美山水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美丽江苏”标杆城市。对标“社会文明程度高”,苏州将国际化开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结合,文明典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苏州实践

新时代十年,高质量发展苏州实践是对“苏南模式”的再思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探索。苏州不断激发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苏州面貌。

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十年,苏州创新驱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成果显著。2022年,苏州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31家,有效高企数逾1.34万家,较上年增长20.7%,首次跃升至全国第四位,累计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人才数量连续9年位列全国第一。创新引领共同富裕,新时代十年,苏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两年迈上一个万元台阶,2022年达到7.08万元,是江苏唯一突破七万元的设区市,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位列第五。创新赋能环境美丽,新时代十年,苏州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环境美”的殷切期望牢牢记在心里,创新太湖生态治理手段,制定出台太湖生态岛条例,太湖连续15年安全度夏。

协调为笔,描绘苏州一体化发展的崭新画卷。新时代十年,苏州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了优势互补、协调联动、融合融通,凸显城乡发展特色的新格局。为此,苏州不断强化市级统筹调度,设立15家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实现市域全覆盖。苏州以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对接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着力推动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昆承湖所在的常熟高新区正成为国内外新兴企业争相落户的“黄金湖区”,丰田氢燃料、京东、百度、西门子纷纷落子。截至2023年上半年,在该区域内共有38家企业投资50个氢能源项目,集聚规上新能源汽车(含智能网联)相关企业75家。

绿色筑底,建设“城市美”的现代化示范城市。新时代十年,苏州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水、气、土协同治理,打造出亮丽的“绿色名片”。持续开展“消劣争优”行动,深入开展长江环境大整治、太湖综合治理和阳澄湖水生态修复;先后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筛选、关闭搬迁化工企业和涉重企业遗留地块排查。同时苏州明确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统领,构建由特色精品乡村、特色康居乡村、特色宜居乡村三类建设标准组成的乡村建设体系,积极探索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4100个市级特色康居乡村和85个特色康居示范区,基本实现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全覆盖,苏州全域生态宜居的成色更高。

开放赋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苏州表率。新时代十年,苏州加速度“走出去”,高品质“引进来”,对外投资稳居全省第一。从2012年至2021年,苏州累计境外投资项目约200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约24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1.6%。苏州对外开放的质量不断提升,外贸从3000亿美元跃升至3921亿美元,规模保持全国前四,直接反映开放水平的外资累计使用700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总量的46%,外资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开放创新经验走向全国。苏州自贸片区成立后扎实推进更高水平双向开放,加快推进开放的体制机制创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仅挂牌一年时间,苏州自贸片区的建设发展就直接带动区域新增经营主体2.9万余家,实际利用外资17.0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709.2亿元,全方位开放格局不断深化。

共享为本,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愿景。新时代十年,苏州围绕“共享”做好文章,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有效破解民生结构性难题。将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就医、教育等民生领域,率先实现城乡养老、医疗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大并轨”,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万元,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初步实现全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形成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生态圈。新时代十年,苏州新增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42所,增加学位62.65万个,在全国率先成立地级市教师发展中心。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共有专任教师11.95万人,各级各类学校880所(不含幼儿园),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2005年起,苏州开始对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整治。作为全省唯一入选的试点城市,苏州以16个试点项目为载体,探索涵盖共同缔造美好社区、金融支持、居民和社会参与等内容丰富的老旧小区改造全新模式,“居住苏州”幸福感持续升级。

党建引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苏州创新发展的政治保障更加坚强。新时代十年,苏州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推进正风肃纪反腐有机结合,坚持“严”的主基调,敢于“动真格”。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重大要求的首先提出地,苏州将抓干部能力提升贯穿到落实重大战略全过程,聚焦乡村振兴等不同主题,持续推动年轻干部四级梯队建设,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在努力培养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推动苏州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施廉洁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案为鉴深化警示教育,坚决用好用准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新时代十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9778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6850人,移送检察机关949人,挽回经济损失16.47亿元,为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解码新时代苏州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解码苏州高质量发展实践,不仅对于深刻把握客观规律具有重要启示,也有利于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夯实苏州发展的主梁根基。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充分发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作用,带头大兴学习之风,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始终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攻坚克难、锐意改革,充分发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等激励作用,以党风政风好转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始终锚定“苏城善治”目标,探索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倾力打造法治政府、为民政府、务实政府、清廉政府;加快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形成“一网通办”“一网通用”“一网统管”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增创体制机制优势。积极发挥国企“主力军”“压舱石”作用,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构建央地国企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完善市属国企考核管理等制度,着力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破解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以改革创新赋能深化开放型经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62项重点改革有序实施,32项制度创新入选示范区典型案例;开放平台层次不断提升,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连续7年位居第一;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营商环境政策不断升级,商事制度改革、事中事后监管和“政策计算器”创新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自贸片区2项案例获评国务院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创新作为最强劲的内生发展动力。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全力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和产业化之间的有效通道,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放在优先位置。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实现“多规融合”,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多规融合”;加强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探索规划“留白”机制,持续推进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积极盘活城乡空间、存量空间用地。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秉承“环境就是民生”发展理念,编织经济生态“双面绣”。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河湖长制”“断面长制”;加快推进绿化建设提升,每年新增及改造绿地面积稳步提升;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太湖、阳澄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绿色金融创新,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坚持文化自信,努力走出具有苏州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大任务,厚植城市精神,形塑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广泛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全域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互动相促。制定《苏州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5)》等,打造城乡“10分钟文化圈”,推动农家书屋标准化建设,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创新开展“三进城”活动,乡风文明带动了城市文明的提升。打造教育现代化样本城市,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建成特色鲜明的教育集群。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普惠性幼儿园、省和设区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不断提升,以多种形式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全覆盖,完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区)创建,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加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力度,强化职业教育,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性专业集群。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进集体资产集中经营、委托管理等资产运营新机制,通过市场化配置手段实现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将优化创业环境、提档升级创业政策服务体系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结合起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构建应对“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织密织牢社保安全网。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法治苏州建设,强化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让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有效提升。

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新征程上,苏州要主动承担起先行先试的重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聚焦“人的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着力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继续“勇立潮头、当好排头兵”。

打造产业生态“新高地”,持续推进创新经济高端化发展。要实现从乡镇企业工业化到开放型经济国际化,再到创新型经济高端化的“连续作战”,推动产业载体升级。要不断完善“组织—教育—科技”多条口协同应对的人才服务机制,统筹设置“引才赛道”。要形成“资源配置集成”的产业空间体系,在市域一体化背景下实现从“诸侯经济”向“集团作战”的转变,加快从“单点突破”向“链条联动”的升级。形成民生福祉“新典范”,推进全民共同富裕的率先探索。以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深化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等创新政策,推进乡村土地流转改革,以品牌链打造倒逼农业现代化,强化乡村再组织。着力推进老年友好型与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托育综合体等建设,规范多元主体参与养老托育的行动框架。建设生态宜居“新天堂”,绘就新时代“太湖美”的全景蓝图。以“生态价值兑现全闭环”推进循环发展,实现从“短期集中治理”向“长效价值循环”的方式转变,探索生态价值的兑现闭环与有效循环。以“生态机制体制大优化”推进长效治理。要破解保护开发“两层皮”困境、确立品牌有效集聚路径;破解工作导向不协调困境、确立属地部门协同的考核体系;破解核心技术薄弱瓶颈、确立产学研转换的新思路。营造文化和美“新标杆”,兼顾全球化地方性的人文窗口。以“活态传承”更好激发传统文化驱动力,聚焦国际传播,培育一批“轻型外宣媒体”,并推动国际传播“人才教育链”与“产业价值链”的有机融合。以“中国故事”更好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擦亮传统文化传承“历史原色”,探索功能集聚的“文化链”,夯实共同富裕建设的“共识底色”。开创社会治理“新境界”,实现和谐有序发展的行稳致远。着眼基层治理,切实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磅礴力量,打通解决群众问题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一米”,持续强化基层党建“价值堡垒”功能。着眼数字治理,率先形成风险精准预判的前瞻应对,加强治理数据赋能,创新大数据中心等功能机构,从“个性问题”中提炼“共性需求”,实现精准治理。 (执笔人:桑学成 房冠辛)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