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打造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色的思政大课堂
2023-09-20 10:1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高 杨

思政课是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打造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色的思政大课堂,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

建设深刻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课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其自身的“道理”,将其“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关系着理论能否真正走进群众。要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相关理论问题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做好相关理论阐释。要明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内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等方面都有其具体表现形式。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新表现形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现阶段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要厘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内在逻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相对应,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共同显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方面特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突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其历史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重大意义在于“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于向世界昭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将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打造切实感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课堂。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内含了观照社会现实的实践逻辑,以社会生活为场域,才能够回应学生的现实需求,满足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期待,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突出问题导向。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找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教材重难点、学生关注点的融合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式,运用沉浸式、案例式、小组合作式等多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增强他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将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作为思政课的鲜活素材,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专题,有效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时代主题,感悟生命成长。二是突出实践导向。善用社会大课堂,利用志愿服务、理论宣传、调查研究等方式拓展社会实践空间,依托当地特色资源积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引导学生走进红色场馆,感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就的来之不易,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走进绿色乡村,感受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企业工厂,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蓬勃生机,培养创新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多样性的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魅力,汲取奋进力量。三是突出协同导向。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集聚优质社会力量形成多元育人合力,实现知识、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提高实践育人实效。要搭建大资源平台,共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教育资源库,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

拓展广泛弘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网络课堂。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拓展了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新样态。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学校必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在网络空间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是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当前多元文化思潮并存,要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思政队伍,引导青年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自觉担当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时代重任。二是要整合有效资源,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一批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吸引力的教学资源,建设资源共享、交流互动为一体的中华文明网络大课堂,让年轻人更好地读懂“何以中国”,读懂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三是要探索新的传播模式,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要充分利用新载体、新话语、新方法,开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题宣传,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通透性和吸引力,增强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度。

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高度契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价值导向、精神动力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着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向课堂转化,在守正创新基础上打造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色的“课堂共同体”,筑牢文化根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书写新篇章。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