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探索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新路径
2025-02-25 09:4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成敏敏 陈辰

2024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澳门科技大学时,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国家认同,作为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石,不仅是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核心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目标和任务。大学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其核心价值认同、治国理政绩效认同、历史政治文化认同等国家认同水平,直接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未来。

心理学中“知—情—意—行”四位一体框架,为理解国家认同的发生逻辑提供了有力工具。这一过程涵盖了从认知内化到行动外显的完整链条,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国家认同的坚实基础。因此,探索从认知到行动的有效转化路径,对于深化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至关重要。

深化教育引导,筑牢国家认同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系统化的学校教育,通过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这就要求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增强思政引领力,帮助大学生应对多元文化的挑战,筑牢国家认同思想防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结合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新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同时,以加强“五史”教育为重点,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国家认同教育质量的关键。开展情境浸润式学习,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大国工程现场进行沉浸式体验;设计如“重走长征路”“航天精神体验”等研学路线;VR赋能党史馆、民族文化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平台,开发线上思政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行为训练是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深化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明确训练目标,设定具体、可衡量的行为训练方案,让大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国家的了解和认知;优化训练方法,如采用角色扮演、模拟决策、案例分析等,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行为能力和认知水平。同时,通过及时反馈和奖励机制,强化大学生在行为训练中的积极表现,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提升文化熏陶,厚植国家认同精神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大学生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丰富的精神滋养。通过文化熏陶,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文化认同,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寄托和信仰上的坚守。

高校作为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同时,实践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实践中增强和感知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通过举办红色之旅、红色研学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和体验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和独特魅力。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VR技术,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可视化,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例如,在VR长征系列中,学生可以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精神。此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历史文化歌曲演唱大赛、红色革命歌曲演唱会、历史题材微电影创作大赛等,让大学生切身感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营造良好环境,滋养国家认同根基

在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过程中,营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环境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聚焦“校园—家庭—社会”大互动和“网络环境—朋辈交流—宿舍邻里”小互动这两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根基。

发挥校园环境的主导作用,通过优化校园景观空间、保留历史建筑和特色景观、创造多功能社交空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同时,发挥家庭环境的基础作用,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的营造以及家庭价值观的传递,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发挥社会环境的拓展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增强投身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国家和社会的便捷途径,需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和引导,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氛围;朋辈群体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支持系统,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小组讨论等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宿舍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从而更加认同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

完善机制构建,稳固国家认同教育保障体系

为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需要建立“评估—监督—反馈”三位一体的闭环管理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的数据为监督评估提供基准,监督评估的结果又为反馈和改进提供依据,从而形成认同模型与认同实现之间的微循环系统。

基于心理学认知发展规律,构建“知—情—意—行”动态评估框架。认知维度,开发《国家认同知识图谱测试量表》,量化测评学生对宪法体系、历史脉络、文化符号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度;情感维度,通过主观陈述、问卷调查或多模态情绪识别技术捕捉情感波动曲线;意志维度,设计道德两难等情境实验分析价值取向,例如“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等虚拟场景决策;行为维度,建立校园实践行为数据库记录学生参与频次与质量。

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整合认知测试、情绪识别、行为记录等多源数据,构建学生国家认同的全息画像,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的表现。同时建立双通道反馈机制:一方面,通过开发“认同教育体验指数”问卷系统生成雷达图报告;另一方面,运用NLP技术分析课程弹幕、校园论坛等非正式表达,提取情感倾向热词。最后,根据反馈结果加强改进并建立教育干预的剂量—反应模型,确定最优改进路径,为国家认同的长期建构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分别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情绪识别追踪实验的90后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19CSH041〉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