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热点聚焦 > 正文
旗引天山南北 谱写发展新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新疆工作纪实
2020-09-25 07:46:00  来源:人民日报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

祖国的西北角,是166万多平方公里的大美新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56个民族、2500万中华儿女守望相助、不懈奋斗,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来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分析新疆形势,深刻阐述新疆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日新疆,从广袤的塔里木盆地到高耸的阿尔泰山,从雄壮的帕米尔高原到富饶的吐鲁番盆地,处处孕育着蓬勃的希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勇于进取、埋头苦干,正在奋力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绘蓝图指方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疆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茫茫无际的沙漠,浩瀚无垠的戈壁,绵延千里的群山,生机盎然的绿洲——

和平解放以来,在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有力领导下,新疆从荒凉走向繁华、从贫瘠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

对于新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熟悉。20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同志就到过新疆。在浙江任主要领导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建设、推进浙江和新疆两省区经济合作,同新疆同志多次交流探讨。2003年,习近平同志带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赴新疆考察8天,在天山南北都留下了足迹。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于2009年到新疆考察5天,身影留在了巴音郭楞、喀什、克拉玛依、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的农村、企业、社区、学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多次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新疆工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疆考察,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谋划、部署新疆工作,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治疆方略。

——做好新疆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

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新疆深受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叠加影响,暴恐案(事)件频繁发生,对各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必须做好标本兼治各项工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政治责任,立足抓早抓小抓快抓好,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做好新疆工作,要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

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依靠党的坚强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键在党”;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都高高飘扬起来”。

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建设一支政治上强、能力上强、作风上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正确的标准、合理的结构选干部、配班子,使各级各类干部有充分施展才干的舞台,各级领导班子能发挥整体功能。

——做好新疆工作,要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把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高到稳疆安疆的战略高度,要求“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南疆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啃下的硬骨头。

“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南疆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南疆的发展,要求实施好农村安居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农牧区和边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做好新疆工作,要以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等为重点。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

在新疆考察时,从喀什到乌鲁木齐,从同村民交流到同自治区领导座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

如何在新疆开展好民族团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长远部署:要持续开展好“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各方面,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

编辑:秦春凤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