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热点聚焦 > 正文
在“数字鸿沟”上架起更多“连心桥”
2020-12-03 10:42:00  来源:新华日报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鸿沟”这个曾经生僻的学术用语,日益成为人们的现实担忧。老年人作为对新技术最不敏感的人群之一,受到较大影响: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不会使用手机支付交不了医保、被抬到银行做人脸识别……“数字鸿沟”对一些老人的生活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阻碍,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为老年人在“数字鸿沟”上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科技是中立的,但科技应用是有温度的,这个温度必然体现在对人的关怀照顾,尽可能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美好。然而,数字科技有时在应用上似乎缺了些温度,它在获得商业成功的同时多少忽略了社会效益,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不可忽视它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弥合“数字鸿沟”既是对老年人的关爱,也是对科技伦理的坚守,是数字科技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人可能会因老去而对新技术感到陌生,会在新的“数字鸿沟”前望而却步,感到无助,若不能打消这种顾虑,数字科技的潜力就无法充分发挥。当人们在展望未来技术时,理应充满期待地联想到美好生活,而不是心怀焦虑地担心落伍。

“数字鸿沟”不会自然消除,反而会因为数字科技的加速发展而越来越“宽”,导致更多人难以到达科技新生活的“彼岸”。因此,弥合“数字鸿沟”的速度,不能落后于“科技门槛”的增长速度,这项工作拖不得、等不得。要推动商家、服务机构和全社会各类主体,根据各类数字技术困难人群的不同特征,个性化提供帮扶手段,以更多的“连心桥”让全体社会成员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比起技术手段,搭建“连心桥”更为迫切。毋庸讳言,一些老年人之所以在智能技术前遭遇尴尬,除了自身对新技术不敏感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的应用者不重视他们。一些商家在他们身上找不到“增长点”,一些服务机构在推广新业务流程时,也视他们为“包袱”。如果不能转变这种唯经济论、唯效率论的思维方式,弥合“数字鸿沟”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的伦理和共识应当延伸到科技领域,鼓励企业和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长辈模式”,辟出专门通道,让老人有尊严地过上现代化生活。

深想一层,搭建“连心桥”真的不缺技术手段吗?恐怕未必。爱因斯坦主张“如果你不能简单说清楚,就是你没完全明白”,指的就是技术若不能化繁为简,就还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今天的不少数字技术,操作繁琐、逻辑复杂,年轻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都需要摸索一阵,更何况老年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如何让数字科技更简洁、更安全、更人性化,让老年人也过好数字化生活,这不仅是商业命题,更是社会使命。

在“数字鸿沟”面前没有旁观者。让不同人群的情相近、心相连,共同跨越这道坎,是我们建设数字中国、开启面向现代化新征程的应有之义。

袁媛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