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热点聚焦 > 正文
背着“沙袋”跑起来 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
——访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
2021-01-12 08:10:00  来源:新华日报

新年伊始,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在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紧扣“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将发展“第一要务”、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作为镇江加速奔跑、新路超越的硬核,推动全市上下你追我赶、各展所长,让“很有前途”跑进现实。

记者: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总纲领、总要求。在落实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上,镇江有哪些考虑和打算?

马明龙: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镇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紧扣“强富美高”宏伟蓝图,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镇江现代化建设的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在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中争得更大城市荣光。结合镇江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我们提出了努力实现“两个高于”、打造“三个城市”、争当“三个示范”的奋斗目标。实现“两个高于”,就是要以高于全国全省平均的速度,高于全省平均的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造“三个城市”,就是致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沪宁线重要创新创业、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争当“三个示范”,就是要在“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建设中争当示范。

具体来说,我们要更大力度推动产业强市战略,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和八条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我们把产业强市作为一号工程,明确强调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产业强市。现在,产业强市越来越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第二是要有力有序推进美丽镇江建设,围绕“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总体布局优化全域空间配置。建设美丽镇江,必须坚持集约发展,高品位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第三是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放管服”改革,“放”要放出活力,“管”要管出公平,“服”要服务出效率。第四是要扎实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从去年疫情防控的情况来看,镇江农村地区没有发生病例,说明基层治理基础非常好,今后要继续推进市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第五是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镇江的文旅资源非常丰富,要充分挖掘利用镇江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镇江故事,深化文旅融合,塑造城市精神。

记者: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赋予镇江“甩开膀子”跑起来,跑出自信、跑出加速度,让“很有前途”跑进现实的光荣使命,您能否结合当前镇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谈一谈镇江将如何扛起让“很有前途”跑进现实的光荣使命?

马明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和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带来的挑战是非常深刻的,要深刻认识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镇江来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还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我们也有不少机遇。进入新发展新阶段,我们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镇江很有前途”殷殷嘱托,“甩开膀子”跑起来。

去年以来,“跑起来”在镇江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动。“甩开膀子”跑起来,就是要坚定奔跑方向,坚定不移对标对表新思想,坚决与不符合新思想的认识和行为决裂,努力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确保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要释放奔跑动能,把大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大家树立信心,既不盲目乐观,更不妄自菲薄,勇于“背着沙袋跑”,扛起重担,负重前行。要集聚奔跑优势,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产业搞强、环境搞优、人气搞旺。要汇聚奔跑合力,推动全市各个板块你追我赶、各展所长,加快形成竞相发展、竞相争先的生动局面。

记者: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报告中提出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您曾先后两次给民营企业家写信,今年是否还会给本地民营企业家写第三封信?

马明龙:企业是发展的基石,企业家是宝贵的财富。2020年,镇江全市新增市场主体近7万家,民间投资比重达到77.2%,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为镇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营造“亲清”政商关系是很重要的,光讲“亲”或光讲“清”都有失偏颇,都不利于地方发展。给民营企业家写信,是市委、市政府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家坚定发展信心,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同时也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我们需要企业家、尊重企业家、重视企业家。我很期待镇江涌现更多学习张謇的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在产业强市中展现突出业绩。我也将通过写信、调研、座谈在内的多种方式同企业家进行交流,进一步营造亲情常在、清气长存的新型政商关系,及时听取反映和诉求,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保障企业家合法权益,在全市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让企业家心无旁骛创新创造。

本报记者 陈立民 钱飞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