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多地宣布修改计划生育条例,不少省份将生育假延长到60天。多地延长生育假,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新妈妈们的负担,让产后女性多了恢复身心的时间,让新生宝宝们得到更多呵护,是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积极举措。这些政策调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讨论。
延长产假有利于激发适龄男女生育意愿,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不过,舆论中也不乏担忧的声音,有观点认为,实施三孩政策后,产假延长容易加剧就业性别歧视。因为加长版的假期意味着用人单位将支出更多的成本,如果用人单位不愿意分摊这部分成本,就有可能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回避女性,从而加剧未婚育女性在就业市场的压力。
这些年,针对女性权益保障,不少地方明确规定产假不得影响女性职场权益,这些做法值得肯定,但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譬如,虽有相关规定,但督查、监管、取证、认定则存在很大困难,如果只是单纯地监督、惩戒,效果也可能并不尽如人意。这也是现实中很多保障女性权益的措施,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沦为“纸面福利”的重要原因。
延长产假,也要站在用人单位角度上多考虑。就成本而言,尽管生育保险基金可减轻甚至替代用人单位在员工休产假期间直接的工资支出,但延长产假,用人单位承担的隐性成本却不容忽视。
优化生育政策不仅关系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更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某种程度上,延长产假、激发生育意愿,是为了全社会考虑,成本当然不能由用人单位独自承担。有关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譬如考虑对相关用人单位减免税费,或者用财政补贴的方式直接进行分担。只有引导用人单位更积极配合新政策的落地,扫除隐形性别歧视,才能打造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宽松的生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