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簇微火,烛照天地。从奥林匹克长河上眺望,这束“希望之光”直抵人心。
从立春日“一片雪花”起笔,到临别时“折柳寄情”收笔,一幅关于拼搏与梦想、团结与和平的冰雪画卷,伴着“双奥之城”的荣光,满怀“一起向未来”的期望,铺展在全世界面前。
耳畔回响起2015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声音:“我相信,如果各位选择北京,中国人民一定能在北京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
时光见证奋斗步履。6年多的精心筹办,北京携手张家口,书写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时代华章。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冰雪盛会,赛事精彩纷呈,纪录不断刷新,每一天都在创造惊喜与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
中国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与期待。当奥林匹克之火缓缓熄灭,鸟巢上空的焰火组成“天下一家”的中英文字样,北京冬奥会画上圆满的句点。这一刻足以自豪宣告:我们向世界兑现了承诺。
“向世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举办北京冬奥会,正值中国农历新春之际。中国人讲求“家和万事兴”,在奥林匹克旗帜的召唤下,世界因体育而团聚。
91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运动员纷至沓来,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王室成员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如约而至。一些国家首次派团出席冬奥会。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说,奥运会可能是这个星球最复杂的一项活动,仿佛一个巨大而又非常困难的拼图游戏。在北京赢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后,他就表明态度:冬奥会“交给了放心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兑现承诺,向世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中国办冬奥,言必信、行必果”。
当“冬奥拼图”如期完成,远道而来的客人惊喜连连。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打造出“最快的冰”;延庆小海陀山,拥有全球第一条360度回旋赛道的“雪游龙”蜿蜒山岭;张家口崇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尽展中国风……一座座壮观的高科技场馆,带来全新参赛体验,激发出全球冰雪健儿的激情。
从首钢滑雪大跳台腾空而起,背后是老工业区遗存的冷却塔,美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戈珀兴奋赞叹:“这里很酷!”在崇礼“雪长城”飞檐走壁,各路好手竞相挑战高难度动作,“太享受在这里比赛了”。
北京赛区13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有11个是2008年奥运会留下的。创造性实现冬夏项目双向转换,中国经验、中国智慧蕴藏其中。置身全球首个完成“水冰转换”的双奥场馆“冰立方”,捷克冰壶选手保洛娃连呼“不可思议”。
“冰丝带”拥有亚洲最大的人工冰面,碳排放趋近于零;雪上赛场“智能造雪”,可节约水资源消耗约20%;“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奥运史上首次实现所有场馆“绿电”全覆盖……从北京冬奥会的生动实践,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用绿色描绘未来的创新力和行动力”。
在严峻疫情挑战下,如何向世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以运动员为中心,尽一切努力做好场馆设施等硬件、软件保障,做好全方位服务。我们完全有信心保障参赛及相关人员、中国人民的健康安全。”
两地三赛区科学周密的“双闭环”管理,中国抗疫的宝贵经验运用在冬奥会上。全流程、全封闭、点对点的防控体系,营造出安心、人性化的参赛环境。行走在闭环里,口罩遮不住一双双含笑的眼睛,正如澳大利亚自由式滑雪名将安东尼感慨:“这是一个安全的港湾”。
举办大型赛会,一环扣一环,北京无疑交出了高分答卷。位于首钢的“指挥中枢”统筹调度,各场馆高效平稳运行,服务保障细致周到。“非常满意”,成了冬奥期间的高频词。
2月12日夜间,一场大雪突降京津冀地区,三赛区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各部门彻夜总动员。在云顶场馆群,两天内配备1300人次的应急团队人工除雪作业,16台铲冰除雪机械、50台吹雪机连夜清扫降雪。赛会组织者的积极应对,收获各方点赞。
以往奥运会运行期间,国际奥委会每天都要举行例行晨会,来协调各项赛事正常举行。但在北京,这个“惯例”被打破。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执行主任杜比坦言,从赛事组织到细节安排,整个体系运转流畅,“各方面无可挑剔”。
疫情一度打乱世界体坛的节奏,在冬奥赛场,冰雪健儿迎来久违的观众。场馆里的热情欢呼与呐喊,激励着运动员挑战极限、佳绩迭出。“冰丝带”的纪录墙上,几乎每天都有奥运会纪录被改写。
独具匠心的冬奥村,暖心服务的志愿者,更带来“家”的温暖。国外社交媒体上,不断有各国各地区运动员上传“冬奥之旅”短视频。品尝美食、打太极拳、包饺子、贴春联……点点滴滴,铭记在心。他们感激“北京冬奥会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更畅想“再来中国旅游”。
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日前表示,北京冬奥会已成为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国际奥委会官方社交媒体上,超过27亿人参与北京冬奥话题的讨论。全球观众的青睐与国际奥委会“非常了不起”的评价相互呼应,“中国担当”又一次博得广泛认同。
冬奥筹办到举办,一项项承诺变成现实,“中国为什么能”显现更清晰的答案:正是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托举新奇迹、书写新辉煌。
在国际奥委会第139次全会上,巴赫深情表示:“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支持,北京冬奥会不可能收获如此卓越的成功。”当天,他宣布将奥林匹克奖杯授予全体中国人民,一个自信、开放、阳光的中国与世界紧紧相拥。
“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见证着小将谷爱凌、苏翊鸣一飞冲天;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跳台,四战冬奥的徐梦桃、齐广璞,奋斗多年终圆梦;速度滑冰赛道,高亭宇风驰电掣打破奥运会纪录,实现了几代运动员奋斗的金牌梦想……
突破,再突破!冬奥赛场铭记一个个荣耀时刻。9金4银2铜,中国体育代表团位居金牌榜第三,创造了自1980年参加冬奥会以来的历史最佳战绩。从“冰强雪弱”到两翼齐飞,一代代冰雪人筚路蓝缕、奋力拼搏,终于在家门口迎来大丰收。
带来惊喜的不只是站上领奖台。本届冬奥会15个分项全覆盖参赛,多达35个小项第一次出现中国队选手的身影。北欧两项的赵嘉文、高山滑雪的徐铭甫、跳台滑雪的宋祺武……这些陌生而年轻的面孔,勇敢迈出每一小步,汇成中国冰雪的一大步。
对于起步晚、底子薄的中国冰雪运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借助冬奥会契机,推进“历史性跨越”。短短几年间,依托跨界跨项选材、科技助力备战,从109个冬奥小项的1/3在我国是空白,到“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
雪车雪橇,曾是中国运动员难以踏足的赛场。一声召集令,从标枪、跨栏等田径项目转项的运动员选拔组队。从零起步、千锤百炼,凝结为冬奥赛道上的换挡提速。钢架雪车选手闫文港拼下的一枚铜牌,彰显着中国速度、中国力量。
“强弱项、补短板”的背后,是举国体制下各方面统筹调度、优化选配的优势,是高水平体育科技自立自强、攻克“卡脖子”尖端技术的动力,是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建成一批国际级冰雪训练基地的底气。
最后一跳,敢于挑战从未做过的动作;跌倒在地,爬起来奋起直追;纵有差距,也要赛出最好的自己……冬奥赛场,中国健儿不畏强手、奋勇争先,屡屡刷新参赛最好成绩。正如钢架雪车选手殷正所说:“从这样的经历中成长,我们未来会变得更强。”
从竞技的金牌到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北京冬奥会还赢得一枚分量极重的“金牌”——“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枚属于大众和未来的“金牌”,奖励的是对奥林匹克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世界冬季运动风貌的深刻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早在申办时,我就提出,中国这次办奥的最大目的,就是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经过不懈努力,这一愿景已经成功实现。”
伴着“南展西扩东进”的步伐,曾经小众的冰雪运动飞入百姓家。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让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更加高涨。电商平台的冰雪装备销售额翻了几番,黑龙江亚布力、浙江安吉等滑雪胜地的订单飞速增长,青少年冰雪培训被更多家长纳入“优选项”……
每一座冬奥场馆,早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拿出一份“面向未来”的脚本。“冰丝带”赛后可容纳2000人同时上冰,“雪游龙”在坡道较缓处预留大众参与入口……让冬奥遗产惠及百姓、长留生活,国际奥委会倡导的“可承受、可收益、可持续”,中国贡献了可行性范本。
作为东道主,“沉浸式体验”持续引发冬奥热潮。国内超过6亿人通过电视收看冬奥比赛,全方位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很多被冬奥健儿“圈粉”的观众,转身奔赴冰场雪原一试身手。“当更多人体验进而参与其中,中国冰雪才会强大。”冰壶组合范苏圆/凌智期待,火起来的冰雪运动成为社会新时尚。
在巴赫看来,“哪怕这3亿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决定成为专业的冰雪运动从业者,未来全球冰雪运动也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
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的目光看得长远。从“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再到低碳环保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的冬奥效应已逐步显现。这一过程,既是中国兑现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更传递出“人民至上”的温度。
“欧美的冰雪运动产业发展至今用了50年,而中国在5年内就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国际滑雪联合会前秘书长刘易斯的感言,折射出冬奥会像“弹射器”一样助推我国冰雪产业和冰雪经济的腾飞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中国通过筹办冬奥会,成功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推动了区域发展、生态建设、绿色创新、人民生活改善,为全球冰雪运动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奋进的中国与奥林匹克再度牵手,从抢购冬奥纪念品的长队,到主动投身志愿服务的百姓,薪火相传的“双奥情结”、历久弥新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又一次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
当初,北京提交《申办报告》,提出“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呼应着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改革方向。如今回望,中国的创新性探索,担负起为今后奥运会树立新标杆、注入新活力的责任。
巴赫曾预言,世界冰雪运动的历史将以北京冬奥会作为分界线。当大幕落下,他在闭幕式的致辞中赞叹:“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我们欢迎中国成为冰雪运动大国。”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这一意象贯穿开闭幕式始终,匠心中饱含深意。
参加北京冬奥会的各个代表团,尽管种族、语言、宗教不尽相同,但相聚于五环旗下,在同一片赛场拼搏,在同一屋檐下生活,恰似一个微缩的“地球村”。
1980年初登普莱西德湖冬奥会,中国冰雪人还在丈量着与世界的距离,如今中国张开双臂,迎接全球冰雪健儿来到北京,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展开全新的中国篇章。
冬奥赛场在胜负之外,定格一幕幕动人瞬间:美国自由式滑雪选手考德威尔无缘领奖台,却第一时间为冠军徐梦桃送上拥抱;中国速度滑冰小将阿合娜尔·阿达克冲过终点线,伸手向德国五旬老将佩希施泰因致以敬意;单板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选手们一起安慰受伤的日本运动员……
有全力以赴的较量比拼,也有温暖彼此的慰藉祝福,运动员之间传递着共通的情感,凝结着共同的价值。他们是竞争对手,更是一起追求卓越的朋友。在北京冬奥会,关于友谊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低纬度和发展中国家跻身“冬奥大家庭”。海地、沙特阿拉伯、东帝汶……无论是首次参赛,还是“一人代表团”,他们怀揣梦想而来,努力向世界证明——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从迸裂冰块中升起的奥运五环,意味着打破隔阂、相互理解。一届坚持如期举行的冬奥会,让世界看到:纵使疫情横亘在前,只要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就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更团结”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所以我们提出了“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口号。
全世界共同守护一簇“微火”,这前所未有的创意,正是以“中国方案”解答时代命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以东道主之姿推动世界和平,开放路上美美与共,折射出“合作共赢”的万千气象。
大国办大事,大担当有大作为。“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
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因这段“冰雪奇缘”,呈现美不胜收的风景。从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取自《千里江山图》的冰场挡板图案;从运动员穿戴的虎头头盔、“只此青绿”比赛服,到脱胎于篆刻、书法的冬奥标识……传统文化汇聚成“中国式浪漫”,为奥林匹克注入多彩的意蕴。
在共度中国年的喜庆氛围中,从开闭幕式的冰雪画卷里,在追捧吉祥物“冰墩墩”的全球热潮中,四海宾朋再一次感知中国、读懂中国。2008年奥运会后,《纽约时报》曾感叹:北京给了世界一份青春。而今,2022年冬奥会展示出“中国的未来”。
历史选择了中国,时代造就了“双奥之城”。
在同一个鸟巢,当《我和你》的旋律时隔14年响起,雪花火炬与“梦幻五环”在空中交错,仿佛奥林匹克之火跨时空对望——前无古人的“双奥之城”,镌刻下一个民族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非凡历程。
以1908年振聋发聩的“奥运三问”为起点,华夏儿女用百余年时光,把“问号”拉成“叹号”。从奥林匹克运动的追赶者,到昂首站在舞台中央,照亮“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希望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我们敢去想,而且想了就能去做,做了就能做成。”
奋斗与超越,构成“双奥之城”的主线。如果说,北京与奥运的第一次握手,是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展示悠长历史的“自我”,如今再度相逢,则是强起来的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呈现命运与共的“我们”。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从“无与伦比”的夏奥会,到“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透过体育的精彩叙事,一个重信守诺、意气风发的中国,一个“脚踏人间正道”的中国,全方位呈现在世人面前。
“谢谢!”临别北京冬奥之时,巴赫连续4次用中文说出这个词语。各国各地区运动员彼此拥抱、相互祝福。这场伟大的相聚,留在每个人的心头。折一枝柳条赠别远行者,生生不息的绿色,恰如世界从疫情的伤痛、苦寒的隆冬走出,迎着春的气息“一起向未来”。
历史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界对中国道路有了全新认识。
本报记者 郑 轶 范佳元 李 硕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3日 第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