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被视为“激发了全人类内心深处的共同情感”“给世界留下宝贵财富”的体育盛会。
赛场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健儿在同一方冰雪上竞逐梦想;赛场外,“志合者”在“更团结”和“天下一家”的召唤下心手相牵。一起向未来!中国向全世界发出携手共创未来的新时代之音,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中国气派、中国品格,也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中国思考。
“大山里的童声”告诉世界
未来不只属于强者
飞扬的冰屑与雪沫,如碎琼乱玉,辉映着运动健儿们迎向“更快、更高、更强”的飒爽英姿。赛场上的每一次突破,都刷新着人们对未来的想象。
竞争与团结,铸就精彩。把“开放共享”作为重要的办奥理念,体现了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对竞技体育的另一重认知。
“尊重规则、尊重彼此,通过和平良性竞争来团结世界,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使命,也应成为世界各国的目标。”2月5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阐述了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
一场惊艳的开幕式,为北京冬奥会成为“迄今收视率最高的冬奥会”埋下伏笔。短片《更强更团结》,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朵雪花”的故事贯穿全程,凝聚起在全世界人民心头共同摇曳的晶莹梦想。来自河北阜平山区的孩子们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大山里的童声”向世界传递中国主张——未来的世界不只属于强者,而是尊重差异、多元共存、美美与共,谁也不能掉队。
“这样一种新的平等意识、平民眼光、平常心态的出现,而且贯穿在这样一个国家级盛典的开幕式上,我觉得是一个进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盛赞开幕式上的天籁童声,“无论什么样的活动,以人为本,尊重人、爱护人、团结人,这才是终极目的。”
片片雪花,各不相同,但都畅意翩飞,成为一抹独特风景。本届冬奥会唯一的印度运动员穆罕默德·阿里夫·汗,为参赛推迟婚期,在男子滑转比赛中失控滑出赛道;将满30岁的中国单板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选手刘佳宇,在决赛中不慎摔到池壁;曾因严重车祸差点结束运动生涯的美国队选手汉娜·霍尔沃森,以第43名的成绩完赛……
这些“失利者”的故事,透过中国媒体的视角向世界讲述——奥林匹克竞技场上,人们渴望突破;雪道高低起伏,可世界应是“平”的,人类不应因种族、能力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彼此割席。只有怀揣奥林匹克运动初心,才能携手踏平坎坷。
“北京2022”成为“奇点”
三亿人改变世界冰雪运动版图
春雪皑皑的湖北省利川市齐岳山,大人儿童三三两两,忙着体验滑雪;在南京奥体中心举行的南京市首届青少年冰球联赛中,双方小球员积极拼抢,玩得不亦乐乎;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云顶滑雪场里,小女孩手撑雪杖,眼睛里闪烁着新奇的光芒……这些此前从未接触过冰雪运动的普通人,在洁白世界里畅享乐趣。
一场冬奥会,三亿人的冰雪奇缘。习近平主席在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一席谈话中提到:“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冰雪运动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以举办冬奥会为契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建设体育强国、发展冰雪产业、拓展冰雪运动的世界版图,是中国围绕“北京2022”持续书写的精彩答卷。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是世界冰壶联合会相关人士眼中“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奇迹。北京冬奥会闭环区域,被土耳其奥委会主席乌乌尔·埃代内尔称为“世界上最安全的防疫环境”。从受伤到获取诊断结果仅需1小时10分钟,东道主的雪上医疗服务能力被国际雪联医疗委员会副主席珍妮·舒特誉为“冬奥会的宝贵遗产”……
科技、医疗、防疫对体育的“满血加持”,为运动员特别是并非来自传统冰雪强国的健儿们搭建起圆梦的舞台——
印度运动员穆罕默德·阿里夫·汗说:“沙瓦一直跟我说要稳一点,起码要有个成绩,回国了才能吸引更多人。”巴西驻华大使瓦莱说:“谢谢北京冬奥会激发了巴西人的冰雪热情。”日本冰壶队拿到参赛历史上最佳战绩,队员吉田知那美称赞“冰立方”真是“温柔又听话的冰”……
在巴赫主席看来,带动三亿人参与,将为冰雪运动开启新时代。美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亚历山大·霍尔表示,北京冬奥会让人们了解到可以在城市进行自由式滑雪,这打开了“另一扇门”。
“门”的另一侧,是冰雪运动的广阔未来。
中华文化与奥运文化和合共生
共绘人类文明新图景
赛场之外,世界并不平静。疫情仍在持续,逆全球化浪潮蔓延,而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如期举行,在人类文明的困境时刻传递“春”的讯息,把各国运动员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重新凝聚在一起。
北京冬奥村,展现一幕幕温情图景。中国志愿者的热情友好,让18岁的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热泪盈眶。年仅19岁的谷爱凌,举手投足尽显大将风范,摘得金牌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安慰失利的法国选手。俄罗斯花滑“千金”谢尔巴科娃发博说“再见”,收获中国网友10万次点赞和热情回应……
美国体育评论员汤姆·凯利在《体育的真谛》中提到,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终点区的一幕:“中美运动员相拥而泣,那一刻,似乎世界的喧嚣混乱都被搁置一旁。”
中华和合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交融,北京冬奥会从竞技性活动转型为展示温情和团结的盛事,给许多运动员留下心中之“最”。日本花滑名将羽生结弦表示,“北京冬奥会是迄今为止我的人生中令我收到最多大家支持的比赛。”
和失利者情感与共,为胜利者真诚欢呼,尊重所有为梦想付出巨大努力的人——人类的情感在奥林匹克的竞技赛场上息息相通。不同肤色和种族的运动员,跨越山海相聚于北京、相约五环旗下,共享体育运动带来的激情、欢乐与友谊,也生动诠释团结友爱、公平竞争、相互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欢迎宴会致辞中强调,我们应该践行奥林匹克运动宗旨,持续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联大主席沙希德表示,北京冬奥会将为国际社会摆脱新冠肺炎疫情羁绊、促进人类团结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冬奥会将有助于展示人类的韧性、团结和对幸福的追求,它将是超越地缘政治,促进全球团结、和平和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机会。”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冬奥健儿们带着对共同梦想的追求、共同价值的认同,鼓舞和带动更多人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涓滴之力。
举杯之时,岁值立春,冰雪始融,天下一家;折柳寄情,今宵梦暖,知交不散,天涯比邻。
中国人古典含蓄的情意,被全世界解码:别离是重逢的起点,相聚必定在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怀揣北京冬奥会的宝贵遗产,秉持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一起向未来!
本报记者 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