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寄语学员,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为民造福”饱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的关怀与期望,为各级党员干部锚定了正确的政绩观、夯实了清晰的价值坐标,是为官必须树立的行动自觉。
“为民造福”,深切回答了“施政为谁”的问题。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官为民役”之说。唐代柳宗元为同乡好友饯行,写了《送薛存义序》作为临别赠言,第一句就提出:“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在封建社会,民众处于社会底层,当时的官员能提出“官为民役”的想法,体现出古代知识分子朴素的为民思想。北朝裴侠为官,“躬履俭素,爱人(民)如子”;唐朝韩愈任阳山县令期间体恤百姓,当地老百姓纷纷用“韩”作为新生孩童的“字”,以此表达感激与敬仰;北宋苏轼在杭州做官时,开浚西湖、取泥筑堤,“苏公堤”直至今天仍是西湖盛景。
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做人、做事、做官的智慧,在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党史中坚定初心和信仰,今天的党员干部,更要坚定不移地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只有认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对权力心怀敬畏,守好公与私的界线,牢记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擦亮公仆本色,党员干部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期盼。
树立“为民造福”的行动自觉,不仅要在施政理念上以人民为中心,更要在能力素养上匹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面对疫情干扰和复杂的外部环境,今天的党员干部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把握新时代党的事业对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长本领,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
“为民造福”不能只看眼前的福祉,还须关注长远的需求。不能“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讲的就是开展工作时要尊重客观规律、考虑全局与系统,切不能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更不能热衷于虚造声势、做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以更高的站位来看“为民造福”的行动自觉,党员干部必须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正确看待“显绩”与“潜绩”的关系,涵养“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党员干部须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既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又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向人民交出为官施政的合格答卷。
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