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咔嚓——”近日,记者走进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几道闪光灯亮起。学院社团负责人、机电与交通工程学院三年级学生吴支恒手持相机,镜头对准蓝印花布上的纹样,摁下快门,照片同步上传至电脑,给蓝印花布纹样制作“数字档案”。
3年前,吴支恒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看到,一张土布经过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手法,幻化出颜色饱满、栩栩如生的各式纹样,吴支恒当场被“圈粉”。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与交通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吕灿灿介绍,学院大学生成立的公益社会组织——青春非遗,目前拥有在校大学生成员100多人,来自软件开发、艺术设计、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科技手段提取非遗纹样,形成大规模数据集,运用于时尚文创产品开发,游戏、动画等产品制作。
“核心技术是数字纹样提取。”社团指导老师于翔介绍,通过“机器视觉”软件识别传统纹样,原汁原味提取非遗纹样矢量图存入数据库,构建起国内首个蓝印花布纹样识别标准数据集。截至目前,青春非遗数据库已收录超过5万多张蓝印花布纹样,细分为动物、植物、中国神话传说等85个子类。
“青春非遗”既是大学生社团,也是公益性社会组织和初创企业,聘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副馆长倪沈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通派盆景蟠扎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袁华等担任导师。师生团队成功申报发明专利3项,编写蓝印花布著作5部,结题国家级、省部级课题8项,申报软件保护10项。其中,一项专利成果转化转让给南通博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用于布匹和纹样识别。
“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平台,专门针对当前企业图案紧缺问题,以非遗原胚花型为特色,打造一个海量、无版权纠纷的图案交易网站。”软件开发顾问、社团指导老师张乐春透露,预计今年10月,域名为“南通非遗网”的网站调试通过后将上线,成为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