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中,历时4年多建设的沪宁沿江高铁通车了。这不仅是江苏铁路建设发展中的大事,也是沿线人民期盼已久的喜事。这个中秋国庆长假,句容、金坛、武进、江阴等地百姓,将把“乘坐高铁去旅行”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活日常。
沪宁沿江高铁的开通,让句容、金坛、武进、江阴等县级市、区进入高铁时代,也让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地的高铁通达水平实现新跃升。过去,铁路是掣肘江苏发展的一块“软肋”,与经济大省的体量和发展需求不相匹配。为了补齐这个短板,江苏集中精力、下大力气,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真抓实干的硬作风,跑出交通强省建设“加速度”,为经济发展聚集新动能、注入新活力。随着沪宁沿江高铁的开通,“轨道上的江苏”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迈入高铁时代,高铁里程成为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尺度,成为高质量发展新的时代注解。目前,我省铁路总里程突破45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过2500公里,在全国排名进一步提升。翻开江苏地图,从苏北到苏南,从内陆到沿海,一条条高铁“大动脉”,正在用速度重新定义时间,用连接不断跨越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打开新的想象维度。
沪宁沿江高铁是江苏的高铁,更是长三角的高铁、中国的高铁。沪宁沿江高铁,好似一条“金腰带”,串起江苏长江南岸的沿江城市,使得我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活力最强的苏南地区与上海“龙头”铆得更紧、通得更畅,不仅让作为“龙颈”的江苏沿江地区获得更多的协同机遇、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而且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增加了新引擎、提供了新动力。变“小”的长三角,起“飞”的南沿江,跃动着更加强劲的发展脉搏,也让长三角一体化的模样,更加真切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回顾沪宁沿江高铁建设历程,让人不由感叹,这是一条“拼”出来的铁路、“争”出来的铁路、“创”出来的铁路,是江苏人民敢为善为结出的硕果。以往,为县级市专门建设高速铁路的情形并不多见,而沪宁沿江高铁全线8站,县级市站点多达5站,其中包括4个全国“十强县”。这些县级市经济发达、人流量大,高铁的建设正是回应了发展所需、民生所盼。作为江苏首个“探索高铁自主规划建设运营模式”的高铁线路,这条铁路的开通运营,既体现了经济大省的主动担当作为,也是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生动范例。
“没有高铁,城镇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铁,城镇就是项链上的珍珠。”一个地方高铁的开通,不仅会改变交通和地理格局,更意味着城市空间的重组、发展机遇的重塑,区域发展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对沿线各地来说,倘若错失这一重大机遇,则只能眼看列车呼啸而去,却无法为其发展借力赋能,甚至有可能让当地陷入“虹吸效应”的窘境。用足高铁机遇,让“金腰带”释放“金效应”,不能坐而等之,要精准把握机遇,科学做好规划,有机嵌入和放大“高铁因子”,催生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经济。我们期待并且相信,沪宁沿江高铁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带动江苏经济列车不断驰骋向前。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