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既包括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也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行为方式的现代化。阅读使人求真、向善、明智,是传递大道、传承文明的基本途径,也是以文化人、推动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向全社会发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号召,强调“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乎知识的获取、视野的扩展,更影响价值观的塑造、能力的养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引导广大青少年参与到阅读中来。各部门积极行动,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部署开展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全国妇联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开展“书香飘万家”全国家庭亲子阅读行动的实施意见》,助力全民阅读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6.2%,较2022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1.39本,较2022年增加了0.25本;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4.7%,较202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未成年人整体阅读水平持续提升。
有真正的好书可读,是青少年读好书的前提条件,直接影响其阅读兴趣和习惯。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高质量出版物承载的人类知识精华,能够帮助青少年发展思维、塑造认知,滋养自身心理和人格,感悟人类文明的深厚底蕴。建设书香社会,让青少年爱上读书、读有所得、读有所乐,离不开优质阅读内容的供给。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出版物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中宣部组织实施的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等,为青少年阅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中国好书”“有声读物精品工程”等评选活动,向社会推荐了一大批读者喜爱、能让青少年受益的精品图书。例如,《写给青少年的党史》以党史为主线,梳理归纳当代青少年关注的60个问题,以生动形象的党史故事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激励广大青少年从党史中汲取丰富营养,传承红色基因;《成语里的中国通史》把成语和中国通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史结合,提升青少年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稚气小孩到科学巨人》用文学的笔触,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巴颜喀拉山的孩子》彰显文学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等等。
当前,面对青少年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阅读需求,点燃孩子们的阅读热情,需要广大出版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宣传工作者等协同发力,把握好青少年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能够打动人心、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图书产品和阅读体验。一方面,出版行业应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丰富出版物的内容、载体和形式,提高出版质量,引导青少年在广泛阅读优秀书籍中思考,在思考中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加速发展,以电子书、有声读物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数字时代,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拓展阅读空间,加强适宜、优质、多样、健康的阅读资源建设,以满足青少年随时随地、有声有画、多屏互动式阅读需求。同时,还应注重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公共资源,把青少年读书行动与开展红色教育、科学探究、实践体验、志愿服务等结合起来。近年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不断提升阅读育人实效。
最是书香能致远。著名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这样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回顾历史,许多先辈在出版和文化传播事业上辛勤耕耘,打造了一部部滋养青少年心灵的不朽作品,著就了一篇篇传世的经典读物。在阅读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无论图书形式、阅读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阅读的价值与本质都不会变,以阅读充实生命的梦想也不会变。出版经典、推广经典、阅读经典,将更多高质量出版物奉献给青少年读者,就一定能用阅读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吴德刚 作者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