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06-23 17:06:00  来源:江苏大讲堂

嘉宾:江苏省社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王月清

宣讲重点:

培训内容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6.2讲话”为重点,以《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为基础,参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基于文献计量,对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进行内容分析,努力体认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的时代贡献和时代高度,以期在新征程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的时代贡献

2022年,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又关涉了三个新方向:中华文明探源、中华民族发展史、文化数字化战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论:根魂、根脉、根基,独特标识、独特优势、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论: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等等,在不同场合做了系统全面的提炼与概括。

几点认识:

1、“根魂”“根脉”“根基”是体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定位的三个关键词。

2、习近平总书记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三个论断,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理解“两个相结合”的三个重要论断。换言之,我们必须重视新时代的“文化之特论”和“融通论”。

3、习近平总书记的“6.2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新的推进。其中,对中华文明“五性”新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的“契合性”“相互性”“根基性”“创新性”“主体性”等五个方面的新判断,对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等新论断,既是理论创新,又是使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关联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关联到中国式现代化,关联到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关联以新思想指导下的中华文化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

4、186个场合、310次论述,10多个类别的论断,不仅仅是重视和重申,而是系统的、新时代传统文化观的形成。由传统文化本质论、内涵论、功能论、关系论,到延伸至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论、文化方针论方法论,直至“6.2讲话”中文化塑造下的中华文明“五性论”、“第二个结合”的五方面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基于自知自觉和自信的新高度。可以加深理解:为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二、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国家意志和江苏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坚定文化自信、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成为坚定的国家意志。

做好重点工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江苏行动

深刻领悟: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要求、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终极目标的关系。

整体推进:江苏文脉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四化”(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活态传承内涵发展、协同各方教化普及、自我提升增进素养。

注重实效:以文化人、善化乡邦、优化治理。珍惜时代际遇,下足“绣花”功夫,不搞急功近利,最小干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不留骂名,不留遗憾,以人文江苏、文化中国推进复兴大业。

现场提问:

问题一:我们常说要讲文明懂礼貌,文明是社会公德、个人思维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同时我们也经常说加强学习,做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文化和文明的区别联系分别是什么?

问题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哪些?

问题三:我们在基层宣讲过程中,“两个结合”是很难讲深讲透和讲活的,面对理论和故事结合难的问题,有没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事例和或历史典故,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

 

完整视频收看,请点击:

https://djtsc.jschina.com.cn/login

编辑:黄慧敏
姓名:
电话:

需求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