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青年的信仰之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思想教育最鲜亮的底色。高校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的开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切实让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大学生中入脑入耳入心。
直面关切,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社会思潮多样化,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实现“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的现实课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必须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了解大学生的新期待,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自身需要的不断满足中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围绕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引领学生在学理论、用理论的过程中,感受真理魅力,在“有的放矢”的过程中,把真善美的种子埋在学生心里。在第二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积极组队参加并承办了“信仰的味道”高校思辨PK赛决赛。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及我校等省内15所大学的17支思辨战队共百余位师生参加了现场辩论。“讲好中国故事重在挖掘文化内涵还是重在迎合受众需求”“改革开放40年,当前中国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泛娱乐化’是否符合时代特点”等辩题围绕当代大学生热议的话题,引导青年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思辨战队在唇枪舌辩中把理论讲出时代感,将“大道理”转化为小表达,运用深度的理论剖析、严谨的逻辑链条,明辨是非,举旗亮剑,在解决思想问题中凝聚共识,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让青年学生在思辨中体会到“信仰的味道是甜的”。
聚焦根本,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要解决好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灯塔,筑牢青年的信仰之基。时代需要信仰,青年需要信仰,帮助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在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上下功夫。对青年讲述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需要鲜活生动,能抓住青年的心,让青年喜欢听、积极想、切实做。2017年9月,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共同主办,我校承办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说”南信大专场活动,聚焦“信仰”主题,展现了信仰之问、信仰之论、信仰之歌、信仰之行四个章节。微视频《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小品《信仰的力量究竟在哪里》提出了“信仰之问”,专家学者的现场解读从学理角度给出了“信仰之论”,配乐诗朗诵《信仰的力量》、音乐剧《江姐》等让大家感受到了李大钊、瞿秋白等革命先烈不屈不挠、引领时代的“信仰之歌”,师生参与西部支教、公益助学以及科学报国等微故事的讲述阐释了“信仰之行”,百人齐诵《共产党宣言》让现场师生真切感受到马列经典的力量。极具感染力的活动展现出的是师生深厚的家国情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人民的热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充分体现了“学而知、知而信、信而仰、仰而行”的实践逻辑。在润物细无声中,青年学子加深了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情感与理论认同。活动的开展,使理论实现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的转变,把理论说透彻、把故事讲精彩、把内容做丰富,让“有深度”的理论有“温度”,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传承发展,着力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需要在线上线下进行全渠道传播,在运用传统的有效传播手段的同时,融合新兴媒体构建综合立体的传播渠道,不断扩大理论传播的受众面。以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开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的初衷之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积极发挥理论性社团和广播台等社团的作用,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在师生中掀起“我读马列经典”的朗读热潮。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献、领导人讲话,学校精选出《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致燕妮》《毛泽东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层次组织师生进行诵读,力求将诵读内容的“真”与形式的“美”高度融合。学校师生线上线下接力诵读经典著作,读经典,寻初心,在马列原著中找寻理论之根。初清华老师的朗诵作品荣获年度“最美的信仰之声”,是全省10部作品中唯一高校代表。积极参加“请回答,新时代的强国青年”大型知识闯关竞赛,在142所高校的激烈角逐中过关斩将,闯进前十,并获优秀奖。多途径的传播让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走进更多青年心中,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性和感性之美有了深切感知。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将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观察时代、解读时代,洞察学生的成长之需,把握学生的成才之求,破解学生的人生之惑,引领学生的发展之路,帮助学生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陈涛(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