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大考彰显伟大的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突如其来,无妄之灾如泰山压顶,由武汉而湖北,由湖北而中国。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对党和人民的集体“大考”。面对这次重大挑战,中国共产党带领14亿中国人民团结协作、顽强斗争,充分发扬伟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上下同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力量,交出了令世人敬佩的“中国答卷”。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敢于担当、坚韧不拔、迎难而上,吹响中国精神的“集结号”;中国人民强烈的家国情怀,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奏响中国精神的“最强音”;中华民族协和万邦,和衷共济、砥砺奋进、敢于胜利,唱响中国精神的“主旋律”。
中国精神体现在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决策里。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湖北省对人员外流实施严格管控。这是需要巨大政治勇气才能做出的决策。1月23日武汉封城,中央政府启动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1月25日至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54天时间里召开7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全力应对疫情防控,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电视电话会议,面对全国17万名从中央到县团一级的干部直接做战斗动员。高层最强音直达郡县,史无前例的一幕必将载入史册。“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人民领袖不负人民的心声。“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要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这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担当和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
中国精神激荡在仁心医者义无反顾、逆行出征的脚步里。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支援湖北。19个省份对口支援迅速到位,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动300多支医疗队,400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入楚,成为最美逆行者。他们不计报酬,无惧生死,白衣执甲,冲锋在前,守护百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火神山医院考察时,对医护人员说:“你们都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我看不到你们的真实面貌,但是,你们在我心目中都是最可爱的人!”
医护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而重症病房是主阵地,也是感染风险最高的“红区”。每一名在这里工作的医护人员可以说就是在生死线上、鬼门关旁,争夺时间,托举生命。在上万名调集武汉的重症专业医护人员中,江苏团队是分量最重的“拼图”之一。“站上了最前线,还要冲在最前面。”全国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这样说,也这样做。“每天都查房,观察重症和危重患者的治疗反应。今天上午看了两个医院病区的60个病人,其中遇到一例气管插管脱出,紧急换了管。”言语中“轻描淡写”,但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给重症患者换呼吸插管,被传染的风险非常高。白天深入重症病区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晚上在驻地揣摩研究治疗方案,总结治疗流程、探索治疗路径。“医生多走几步,患者也许就获重生。”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成员,邱海波先后参与了第2版到第7版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制定工作,为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倾注了心血。“要床等人,不能让人等床!”邱海波说,这就是建设方舱医院的最初构想。方舱医院的出现,确保了党中央“应收尽收”的要求落地落实,成为控制疫情的关键措施之一。越是危急越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能真正做到“匡时济世”方是“医之大者”。邱海波,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中国精神浓缩在“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承诺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守住社区这道防线,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全国都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疫情如令,责任如山,江苏闻令而动。1月24日24时起,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科学防控措施。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先后深入城乡社区检查调研疫情防控工作。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社会及社区防控组进入全天候运转的战时状态,10万民警24小时不停歇投入战“疫”,60万网格力量每日活跃在12万个网格中护百姓周全。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社会及社区防控组紧紧依靠和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社区动员能力,充分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发挥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的优势,持续整合基层干部、民警、卫生人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资源,压实社区防控责任,建立全覆盖、无盲区的科学排查体系。“在目标导向上,我们努力做到‘四个见底、五个确保’。”“四个见底”即来自疫情重点地区人员见底、确诊患者密切接触人员见底、居家隔离人员见底、社区常住及外来人员见底。“五个确保”则是确保防止疫情输入、蔓延、输出,确保严格落实综合防控措施,确保果断处置疫情及相关事件,确保有效控制疾病传播,确保筑牢抵御疫情的源头防线。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社会及社区防控组副组长、省公安厅治安总队总队长徐亚中郑重承诺,“切实把疫情防控推进落实到每个社区、每个网格、每户家庭和每个居民。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力求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放过任何线索、不发生任何遗漏”。
中国精神聚焦在“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坚守与奉献里。钟南山院士听说有人在武汉街头听到民众唱起国歌时,84岁的他眼中噙满泪水坚定地说:“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
全国一盘棋,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的武汉火神山医院从方案设计到建成交付使用,只用了10天。雷神山医院在其三天后交付。在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背后,是来自全国各地说着不同方言的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地加班施工。“工地上每一个角落的氛围都是极为紧张的,紧张到大家没有时间停下来考虑自己安全不安全、累不累,每个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跑赢时间”,“我们分白班和晚班,但是上白班的人会一直坚持到后半夜,上晚班的人则会工作到第二天下午”,“时间最长的一次,我们连续干了将近30个小时。即便是这样,我也从没听到一句抱怨”,“有的人悄悄地赶来施工,干完了又悄悄地走了;有的工人在领到工钱后,在现场就把钱捐了出去”。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所体现出的充满震撼之力的中国精神,将被历史铭记。
从医护人员护目镜下坚毅专注的眼神,到基层志愿者口罩勒出深深压痕的脸庞,从“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到一笔笔捐款、一车车蔬菜的义举,从江苏南京“85后”辅警袁剑雄生前的工作笔记,到全国30多万抗疫一线人员递交的入党申请书,从武汉方舱医院里的太极拳和广场舞,到居家办公、线上学习开启的“世界最大规模实验”……一个个中国故事走入全球视线,传递出中国的温度与创意、乐观与坚强。中国人民在“战疫大考”中,锻造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图景,合力奏响中国精神的“最强音”。当下,中国社会万众一心,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社会秩序和谐稳定。从我做起、共渡难关,成为今日中国社情民意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精神蕴藏在肝胆相照、命运与共的胸襟里。瘟疫肆虐,全球同悲。当其他国家战“疫”最焦灼的时刻,中国毫不犹豫伸出援手,携手抗疫。连日来,中国抗疫专家受邀与多国同行进行视频交流,向世界积极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方案;一批批中国医疗专家向当前全球疫情的“震中”挺进,传递温暖,弘扬大义;从政府到民间,中国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捐助抗疫物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跨越山海,奔向目的地。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君送我“与子同裳”,我报君“同担风雨”。对日捐赠物资上写着“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对韩捐赠物资上则印有“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对伊朗抗疫物资上写着古代波斯著名诗人萨迪的名句“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运往意大利的捐赠物资上,印有歌剧《图兰朵》一段咏叹调的歌词和曲谱——“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中外守望相助,结成全球抗疫拼图上手拉手的力量链条。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中国向遭受疫情的国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国际社会树立了良好典范。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认为,中方始终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及时发布信息,采取果断有力措施控制疫情传播,体现的不仅是对本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更是对全球疾病防控的大力支持。“事实上,中国采取的很多防控措施,为各国防疫工作设立了新标杆。”
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3月26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给出全球抗击疫情的“中国方案”:第一,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第二,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第三,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第四,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习近平主席强调,在这场维护人类健康福祉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战斗中,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同舟共济,展现出真正的大国道义和大国担当。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屡经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这次疫情是一次磨难,也是一场考验。愈是在遭受磨难之际,愈能够凸显精神力量的重要。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中国精神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既激励国人,也感动世界。我们相信,抗击疫情中迸发出来的磅礴力量,将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奋力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李泽昊(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