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讲堂


“望闻问切”把脉“中国之治”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突如其来,肆虐全球。都说这次疫情下的国民表情代表着一国的国情,战“疫”能力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中国作业交出了合格答卷,“中国之治”举世公认。同时,中医理论的“望闻问切”,在把脉大考下的“中国之治”中再立新功。

“望”速度,观中国效率“雷厉风行”。中国作为最先受到疫情影响和冲击的国家,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高效决策是中国迅速控制疫情并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关键因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精准施策,三军用命,各地迅速动员,先后启动一级响应,严格实行交通管控,就地开展隔离观察,企业复产防疫物资,“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湖北省。16秒,广东援助荆州医疗队为病人成功更换了新的“人工肺”;24小时,天津完成“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上4806名旅客和船员的应急处置工作;38小时,中交集团改造了一座方舱医院;半个月,两座“神山”医院拔地而起……中国速度让世界动容。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感叹,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

“闻”号令,识中国体制“融会贯通”。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一名名普通的村干部,在接到疫情防控任务后,建起了进村通道监测点,编写了接地气的横幅,守在了村口的集装箱房……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基层社会治理闻令而动。网格化管理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跟进地毯式追踪、建立台账式管理等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关口前移、力量下沉有效抑制了疫情的扩散,为全球的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也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脉络相通、气血交融,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迸发出了强大的活力。

“问”合力,察中国力量“众志成城”。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在利益分化、诉求多样的现代社会,如何形成集体行动?这被称为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不分城里乡下,无论东西南北,一声号令,万众响应。“两新”党组织发动企业和社会组织量力而行支援一线;小区门口的广场舞大妈放弃爱好,变身疫情防控宣传员;“红色代办员”、快递小哥不辞辛苦,为封闭管理的小区提供后勤服务;滴滴司机主动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电商云平台、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启了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的文明实践。全国上下精诚团结,共同战“疫”。

“切”脉动,探中国精神“自强不息”。“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基辛格在《论中国》中的这句话常被反复引用。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赢。中华儿女作为“中国之治”的建设者与执行者,奋发图强之脉象雄实:广大专家投身抗击疫情一线,各领域人才积极响应,“天使白”逆行而上,“卫士蓝”日夜坚守,“志愿红”随处可见,“迷彩绿”勇挑重担。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用人体系优势突出,能上能下机制彰显威力,为政庸者被就地免职,成业勤者被火线提拔,这些正是中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现实体现。

周倩芸(作者单位:丹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