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讲堂


打造新时代志愿江海品牌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已经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近年来,南通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进一步丰富了志愿江海品牌的内涵,志愿服务呈现出蓬勃兴盛的发展态势,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精神支撑。

典型引路+久久为功,志愿服务情暖江海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南通出现了以捐资助学不留名的“莫文隋”为代表的爱心群体,引发全国关注。1998年3月31日,为把学雷锋、学“莫文隋”活动制度化社会化,在南通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应运而生,成为南通志愿服务的里程碑,也是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发端。22年来,从首批34名志愿者,到现在170多万名,江海志愿者无论是注册人数还是服务领域,无论是服务形式还是服务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徐尔铸、赵小亭、胡汉生、吴锦泉等一批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

服务主体更多元。随着志愿精神的传播和志愿文化的普及,“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社会风尚。江海志愿者主力年龄层次在25岁至60岁之间,覆盖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律师、企业家、退役军人等各种职业,构成更加多元。

服务内容更丰富。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成立之初,只限于日常应急式服务,如今涵盖了生活服务、政策宣讲、文体活动、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生态环保、心理疏导、法律服务等方面。弘爱志愿服务社等一些服务能力强、实务经验足的志愿服务组织也积极发挥孵化器作用,开展政策咨询、项目培育、团队培训等服务。

服务能力更持续。连续五年开展“今天我是志愿者”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发展服务民生的公益性社团组织。志愿服务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能力更具可持续性。

行政推动+社会发动,志愿体系枝繁叶茂

志愿者人数是保证志愿服务有效开展的基础。目前,全市在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注册的志愿者总数超过170万人,占城镇常住人口的26.21%,江海志愿者总人数的增长幅度呈现喜人态势。为激发志愿者源源不断的服务动力,除了紧盯占比这项指标,南通还对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活跃志愿者人数占注册志愿者的比例≥70%”,秉持“服务志愿服务”的宗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活跃度和实效性。

高点谋划,建章立制。江海文化孕育了南通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滋养了“凡人善举”的生生不息。2012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南通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建立了志愿服务组织协调、管理运行、信息发布、项目推动、保障激励各项机制,为志愿服务制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南通出台《关于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在全省率先开启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建设工作,以“六个有”为主体推进站点标准化,得到省文明办的肯定。

建设队伍,培育项目。顺应社会形势、服务需求的变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志愿服务组织相继成立。大型赛会志愿服务队曾为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等重大活动提供服务,10支应急志愿服务队已成为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的有效补充,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队正积极推广“社工+志愿者”协作机制。此外,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中心(所、站)健全的组织网络优势,与江海志愿者服务总站统领的四级组织体系相辅相成,志愿服务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2019年,全市新增注册志愿者20余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与此同时,南通围绕文明实践五大服务平台,配置“8+N”志愿服务队伍,面向村居传播新思想、普及新理论、提供新服务。着力打造体现南通特色、具有示范效应、产生广泛影响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连续举办六届公益项目大赛,发挥“行政力量+专业组织+市场机制”的融合优势,撬动500余万元资金,扶持了400多个重点服务项目,提升项目运作水平,每届省志交会均有金奖项目斩获。

精准对接,务求实效。将“互联网+”思维贯穿志愿服务工作,2013年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正式上线,2015年启用“江海志愿”微信平台,在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供需精准对接、服务时长记录等方面实现了规范化操作和日常化管理。经过多年优化,平台已经发展成为服务志愿服务的智能平台、管理志愿服务的效率工具、对接志愿服务的快捷通道、展示志愿服务的信息中心。平台的推广使用,有助于科学统计志愿服务相关指标,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提供数据支持。实行志愿服务工作情况通报制度,每季度通报平台相关数据,各地能够掌握工作进展,结合实际,对标补差。

文化引领,典型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崇德向善理念,为志愿服务工作奠定了历史底蕴和思想基础。一方面,弘扬“友爱、奉献、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倡导助人为乐、诚信友善的道德风尚,激励广大江海志愿者成为志愿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形成“体验、快乐、充实、成长”的志愿者个体文化,引导志愿者在服务中升华境界、实现价值,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2018年,举办了“志愿江海20年”纪念大会,评选表彰了9名“金星志愿者”,走访了首批江海志愿者,通过各类新闻媒介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展示了江海志愿者为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生动实践。此外,每年开展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推选及全市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加强示范引领,增强志愿文化的渗透力和感召力。

着力四化+提质增效,志愿品牌内涵发展

从成立江海志愿服务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江海志愿者。江海志愿者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块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必将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注入新的内涵。

着力推动制度化。将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落脚点放在基层,高质量推进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无缝对接,真正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到群众身边。完善激励回馈制度,修订星级志愿者评定及礼遇办法,为志愿服务续航添力。

着力实现专业化。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能,在政策指导、孵化培育、项目资助、能力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做好服务,以市级专业志愿服务团队为引领,促进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推动志愿服务组织迈向专业化发展道路。

着力坚持品牌化。注重培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挖掘先进典型案例,加大宣传力度,放大“爱心邮路”“如东税务爱心妈妈”“巾帼挽霞”等品牌效应。举办首届“江海志愿文化节”,评选江海志愿者最高荣誉“莫文隋奖”,打造志愿者年度盛会。

着力加强信息化。利用江海志愿服务管理系统的现有资源,借助人工智能,打造智慧型平台,更好地为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便利,为礼遇志愿者提供客观依据,营造共享共治共建的良好氛围。

陆卫东(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