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讲堂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就要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二个专题关于民生问题和民生工作的论述,涵盖了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人居环境改善、食品药品安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就业、养老、政法工作现代化等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精准、切实地点出了当前民生问题的痛点和难点,科学、准确地指明了解决路径和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扭住突出难题,补齐民生短板

民生问题点多、面广、事杂,轻重缓急如何衡量,相关工作如何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扭住突出民生难题”。就业、教育、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生存保障、未来发展,棚户区改造、农村道路建设牵涉到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垃圾分类、厕所革命是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一切与最广大人民利益相关的根本性问题,长期存在的短板问题,牵涉到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都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属于突出的民生难题,需要优先予以解决。

其次,要“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基层、农村、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一直是短板和弱项,公共资源向弱势地区和群体倾斜正如“雪中送炭”,既能发挥出资源的最大化效率,也能有效地给大量底层困难群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再次,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民生问题几乎牵涉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仅依靠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人民群众的问题和需求,群众自己最了解。因此,民生工作必须坚定地走群众路线,才能建立起可持续的运作机制。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幸福指数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对于良好居住环境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改善人居环境,成为最能让老百姓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满意度的工作之一。推进“厕所革命”、棚户区改造、实行垃圾分类是近年来推进人居环境改善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均有所论述。

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厕所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环境状况,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也一度是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中最容易忽视的弱项。近年来“厕所革命”从景区、城市,逐步向农村和偏远地区推进,农村的“厕所革命”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未来的工作重点在于努力使“厕所革命”覆盖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提高建设标准以及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等。

加强棚户区改造力度。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实际是针对城市中居住条件最差群体的住房和基础设施扶贫,不仅有利于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改善城市形象,还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促进了养老、就业等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安定和谐。当前棚户区改造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应注意科学规划、稳妥推进,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

持之以恒推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指向未来的“升级版”垃圾处理方式,有利于资源的进一步节约集约利用,也对人民群众的认知和行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行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关键在于加强教育引导,推动习惯的养成,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督促。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立德树人经世兴邦

教育是许多有着学龄青少年家庭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和“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针对当前教育中突出的实际问题,向内扭转教育评价导向,深化教与管的改革,向外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和影响世界的能力。

立德树人,回归本心。教育的本质和初心是立德树人,然而在实践中却往往以考试分数、升学率、科研论文数量等为评价导向,这直接导致了当前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扭转教育评价导向,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本心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来,让教育回归本质和初心。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教育体系涉及学校、社会、教育管理部门等,理顺教育和管理体制的关键在于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学校作为办学主体,要建立良好运行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保证教好、学好和管好。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服务和监管的工作,减少对学校的评比、任务摊派。社会要主动积极参与教育,起到适度促进和灵活补充的作用。

连接社会,服务国家,影响世界。教育既是民生也是国计,它让受教育者过得更好,也促进了国家整体的发展和进步。唯有服务于党和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教育事业才是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

推进政法事业建设,维护稳定安宁大局

政法事业的建设是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走政法工作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政法工作的开展也是为了满足人民对健康安全、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社会的期盼。聚焦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扫黑除恶、文明执法等,加大执法司法力度,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政法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起最广泛的社会治理网络和最持久的协同治理机制。

建设高效运转、优质服务的政法体系。推进政法职能体系的改革有两个面向:对内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职能体系;对外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职能精准的公共服务。必须优化职权配置,推进内设机构改革,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监督和制约机制,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持续“减证便民”,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海外安全保护体系。

打造讲政治、有组织、专业化的政法队伍。现代化政法队伍的建设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支持政法单位依法独立工作行使职权,将工作着力点放在把握政治方向、协调统筹、监督检查上。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政法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做好政法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法队伍。

刘明轩(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