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讲堂


决胜全面小康 实现千年梦想

“小康”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阶段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奋斗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中国共产党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就把实现小康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千年梦想、百年目标,今年即将变为现实。这将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令人激动的重大时刻,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为与民休息。《礼记》中将“小康”描绘成理想社会最高形态“大同”的初级阶段。“小康”“小康之家”“小康生活”等词语后来渐渐成为“薄有家财”“安居度日”的代名词。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追赶者,新中国探索尝试了诸种现代化方案。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针对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创造性地运用“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来定位一段时间内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中国的发展才跳出了以“先生产、后生活”为特征的“赶超型”战略窠臼,走上了经济与社会相协调的“渐进式”现代化道路。在邓小平看来,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在这一“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并擘画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党的十三大基于对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实现温饱、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的基本判断,又制定了“三步走”战略部署。“小康社会”的实现,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全党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和艰苦努力下,“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圆满完成。考虑到世纪之交所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央没有急于宣告小康任务的完成,而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重新设定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全面建成的决胜阶段。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和日益成熟的执政能力,展现了基于40年小康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而形成的定能如期兑现承诺的坚定信心。这种自信源于40年小康社会建设积累的成功经验,即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目标导向、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根本途径。全面小康,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当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水平。全面小康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脱贫攻坚不能急于表功搞“大跃进”“浮夸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否则发展速度再快、统计报表再漂亮也毫无意义。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更不能让贫困人口通过统计数字“被小康”。这也是为什么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道理所在。全面小康是货真价实、成色十足的小康,不能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群众直观感受,要落实到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和惠民举措,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必将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创新全球治理模式,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以现行标准衡量,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农村贫困人口7.7亿。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从2012年度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2020年,中华民族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这一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中国需求将持续强劲释放,庞大的“中国市场”将成为引领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起点上、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走出的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一条非西方化的发展道路;也不同于“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是一条非资本主义化的发展道路;也不同于苏联式的发展道路,是一条破除计划经济的发展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完成,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必将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发展道路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国站上了新起点,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但我们要保持理论清醒、政策稳健和实践定力,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不能忘记、忽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特点”,“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全面建成小康后,我国将进入贫困治理新阶段,应对相对贫困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我国将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最优的兼容点是将要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我们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用新的思想、新的作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李兴勇(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