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上的领路人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了“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这个最初陌生新奇、如今触手可及的概念,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大家都拥有自己或温馨或振奋的小康故事,今天听我来讲述一个我身边“最美小官”——扬州市沿湖村的当家人、村党委书记刘德宝的小康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昔时的沿湖村,渔民们都把小康当作遥不可及的奢望。身为渔民,刘德宝始终记得水上的苦日子,全家六七口人不论刮风下雨都得挤在那一艘狭小的船上。毕业后,他毅然回到沿湖村村委工作,下决心带领渔民上岸致富,实现“小康梦”!相对于白汪汪的湖面,船家人最想要的就是踩着实在、睡得安稳的土地。为此刘德宝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上岸定居”计划。没有土地,就带领大家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一年做一点,用六年时间就将邵伯湖大堤下的600亩荒滩水塘改造成了宅基地;没有资金,就到处“化缘”,用了三个月,终于得到第一笔五万元的启动资金。他每天第一个到工地,晚上摸黑才回家,就这样带领村民又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建起了配套设施齐全的渔民集中居住小区、整齐划一的小洋楼、草木掩映的湖口人家广场——沿湖村摇身一变,换了新装!
渔民上岸后经济如何发展又是新的难题。村里决定利用湖区优势做特色养殖,刘德宝专门腾出办公室为村民办夜校,请专家。新的养殖技术带来了效益的巨大提升,沿湖村的经济一下子从排名末尾攀升到了全镇前三,2018年村养殖年均产值达到了35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1万元。随着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推进,邵伯湖要退出围网养殖,刘德宝又把眼光瞄向了村里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在村里以“抠”出名的他竟然在2014年甩出了罕见的大手笔——花了80万元请设计师绘制了一张乡村发展设计图——渔家人还要吃渔家饭,只不过要换个吃法,那就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做足“渔”文章!渐渐地,走出渔村的大学生回来了,渔家乐陆续开业了,村民自发成立了“俏渔娘”宣传队,渔家特色文化还登上英国《卫报》。当年“十网打鱼九网空”的贫瘠落后的小渔村,一跃而为“鱼虾满仓、稻谷飘香”的小康村,成了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国家级“最美渔村”!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全面小康承载着每个小家的希望,靠的是全国千千万万“最美小官”们并不宽阔的肩膀,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担前行,带领着中华儿女奔赴在追梦路上。今天的我们无比幸福,因为我们正经历着中国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我们正见证着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我们正创造着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刘文豪(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杨寿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