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讲堂


如何讲好中国制度的成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作出了我国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更好地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保持战略定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坚定信心所在。因此,立足“中国之治”的制度实践成就,讲好中国制度的成效,不仅是进一步增强国人“四个自信”、更好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树立中国形象、增进国际理解与认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讲清内在逻辑。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能动实践的结果,而人的实践所遵循的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内在统一。一个国家制度的确立,正是建立在共同体成员对自身发展的目标追求和社会规律的历史认知基础之上,通过公开的程序和公共机制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谋求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中的历史选择,是中国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集体智慧成果。它符合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的实践规律,符合人民的意愿,符合中国的实际,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政治制度的多样性。这一制度的实践成就本身就是历史检验的最好明证。同时,中国尊重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从不谋求以自己的制度去替代别人的制度,这与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和策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有讲清讲透中国制度的内在逻辑,才能更好地在全球化时代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在尊重他人所走之路的同时赢得更为广泛的理解与认同,共同携手开辟世界合作发展的新路。

讲透中国国情。脱离一个国家的国情去分析历史、评价现状与预测未来,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缺乏公正的道义尺度。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用70年时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奇迹令世界惊叹,令国人自豪。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突出。我们必须以中国百年来的历史和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具有直接可比性这一国情认知为基础,既不能以中国发展速度去衡量其他国家的发展,也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概念和思维给中国发展建立坐标。西方国家抛出的所谓“威胁论”“崩溃论”都缺乏对中国国情最基本的理解和道义支撑,是站不住脚的。只有讲透中国国情,才能真正建立符合中国道路与制度实践的思想认识与价值判断。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不仅仅是硬实力的强大,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综合实力提升,反映了中国社会总体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让世界了解中国,让百姓感受幸福,需要将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以鲜活的人物故事传播生活方式,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社会价值,以个体的叙事方式表达社会的整体文明。互联网时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讲述故事和传播故事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地接受他人提供的故事信息。如何将传统媒体机构的官方表达与自媒体时代的个体表达有机结合,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是构建共同体内部传播机制和面向世界外部传播机制共同面临的新课题。然而,无论传播方式如何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场景发生变化,讲故事的核心都在于透过其事实所表达的价值标准与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善行与美德构成了中国故事的永恒主题,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主题。只有始终把握好这一故事核心,才能讲出与时俱进的文明风采,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传播给世界。

讲准热点问题。关注热点问题是人们在建构社会认知过程中的常态思维,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现实基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优势与成效不仅体现在过往的历史进程中,而且要通过对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安排以及对未来趋势的主动把握上体现出来,其中对热点问题的分析、处置和科学预见,成为大众传播中的主要关注点。从传播的视角上看,及时准确地在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主动发声、精准发声,对于影响人们的认知具有事半功倍之效,同时也是构建“中国之治——大道之行”主流舆论引导力的根本之道。当前,从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到采取全面“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实施;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中国热点问题与世界热点问题紧密相连。因而,讲准热点问题必须拓展视野,兼顾国内与国际两个方面。

讲明舆论斗争。舆论斗争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阵地,也是直接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媒介工具争夺人心的主战场。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面临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污蔑、诋毁和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实践成就,不仅是共产主义在曲折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历史证明,而且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创新结果。对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从未放弃过遏制、渗透和演变的图谋。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舆论斗争已从以传统媒体为主的舆论场,向争夺网络舆论空间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拓展。“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舆论斗争的常态化、长期化的固有属性,又要对网络社交化、学术西方化、话语隐密化、影响年轻化等一系列新的舆论斗争特点了然于胸,掌握舆论斗争的主动权。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战略定力,才能更好地在面向世界的跨文化传播中引导人们放下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发展与和平崛起,以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大道之同”,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曹劲松(作者系南京市社科联主席、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