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思想周刊 > 参事 > 正文
统筹国土空间和经济社会发展
2020-07-21 10:55:00  来源:新华日报

黄贤金

美丽江苏建设需要统筹国土空间、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底蕴秀美是基础,城市宜美是重点,乡村富美是方向,格局优美是支撑,生活和美是根本,文化醇美是追求。

维系“底蕴秀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底蕴秀美”是江苏底色,更是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要注重长江、淮河、太湖、古运河流域以及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严格控制过度开发,科学开展沿海生态修复。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不断增强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城市温室效应的适应性和应对性。严格落实生态红线、耕地红线、海洋生物保护线等红线控制,规范自然保护地监管制度。

打造“城市宜美”,推动城市发展迈上新台阶。宜美城市建设是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任务。城市发展的关键是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同时要着力转变盲目摊大饼、空间粗放、资源环境胁迫性大的城市发展方式,不断增强优势城市空间发展能力。要着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尤其是通过低效空间、错配空间、非法空间的优化利用,舒缓城市发展的空间拓展压力。着力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对于科技人才、创新人才的吸引力,推动中心城区实力更强、功能更优、形象更美。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构建与城市“底蕴”相融合的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协调城市空间生产与空间环境关系,持续增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着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打造美丽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筑就“乡村富美”,建设美丽宜居新乡村。建设美丽宜居新乡村,是江苏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遵循村庄聚类发展规律及其空间差异,科学引导、优化村庄布局,增强乡村聚类与自然环境的协同性、融合性。徐海平原区乡村聚类大且集中,城乡分割,需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淮阴平原区乡村聚类小而散,且密度大,可以结合小城镇建设适度集中,并优化远郊区域的农村公共设施配置。苏南平原及丘陵岗区乡村聚落小而密集,团聚状,且城乡融合程度高,需要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建设体系。还有沿海垦区、湖荡区、江湖圩区等乡村聚类都各具特色,都需要更多地考虑不同区域空间乡村人口的合理密度加以规划引导,并通过完善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开展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治理,恢复和提升乡村生活生态环境的面貌和质量,引领农村居民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塑造“格局优美”,统筹城乡、陆海协调发展。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是美丽江苏目标实现的支撑。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明确全省及各地国土开发度,并以国土开发度为指引,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探索建立自然资源产权以及国土空间开发权市场制度,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促进优势地区的要素集聚,提高自然资源要素及国土空间配置效率。以海洋强省战略为引导,构建沿海高品质城镇发展带,不断增强沿海地区在对内开放、对外开放方面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成就“生活和美”,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生活和美”是美好生活的核心要义,也是美丽江苏建设的根本目的。要构筑体现自然伦理特征、彰显健康保障的新型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增强居住、娱购、生产以及生态等环境条件对于公共卫生安全要求的适应性。构筑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低能量食物摄入等为特征的低欲望社会的高品质生活空间,不断增强适老型公共设施、生态环境,以及健康生活需要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型能力。构筑以人类发展指数为核心的“生活和美”评价指标,不仅让健康、教育、收入等成为美丽江苏的评价内容,也与国际接轨,更好地突出江苏人类发展指数建设的成就。

唱响“文化醇美”,加强文化强省建设。 “文化醇美”不仅是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美丽江苏建设的“助推器”。唱响水乡文化,尤其是结合以生态文明为引导的美丽江苏建设,积极打造并传播长江文化、太湖文化、淮河文化、古运河文化等水乡文化品牌。塑造绿色文化,确立自然价值、自然资本的理念,并据此推进形成绿色生产、绿色社会、绿色社区、绿色生态的建设或发展方式。延伸文化美丽价值,积极发挥“文化醇美”的叠加效应,实现“美”对江苏“强”“富”“高”的促进和发展。

黄贤金 曹晨(作者分别为南京大学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院长,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首席科学家)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