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思想周刊 > 参事 > 正文
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机制
2020-10-27 13:46:00  来源: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以点带面加快一体化进程。产业协同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体现,要加快构建推动协同的要素、组织及空间机制。

优化要素再配置,着力构建产业协同的要素机制。根据经济学“结构红利假说”,通过再配置实现要素协同是产业协同的微观本质和基础条件。长三角要构建起推动产业协同的要素再配置机制,重点是要使关键要素以市场化为动力在地区间、部门间能够自由流动,且配置效率得到提高。以统一要素市场引导“有序竞合”。当前,长三角一市三省产业专业化分工水平并不高,应优先开展以垂直型分工为主的产业布局调整。以园区共建的形式大力推广“总部+生产基地”模式,消除行政壁垒,鼓励跨区域的兼并重组,提升市场竞争力。这一过程必然需要以统一要素市场开展要素再配置作为支撑,要加快培育长三角区域性金融、人才、信息等要素市场,降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建立市场化、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向优质载体集中。以统一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要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实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十四五”期间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完善政府采购机制和向社会购买服务机制,建立“分类实施、优质优价”的招投标机制,强化招投标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管理;完善市场监督体制,推进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方式。以统一数字政府破除“数字藩篱”。围绕建设“智慧长三角”目标,加快建立统一安全的政务云平台、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及大数据中心,打造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数字政府服务管理政策规范,建成长三角一体化“数字政府”整体运作机制,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再造并构建全域高效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产业集群,着力构建产业协同的组织机制。产业集群是基于分工的一种产业组织形态,不同主体间的竞争效应、外部效应及挤出效应等,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程度不断增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过程中要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抓手,构建推动产业协同的组织机制。以产业集群为单位实施“链长制”。“链长制”本质上是围绕产业链形成一个行业公共管理的责任主体与相关协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行政部门进行集体效率的优化,有利于产业协同。为解决长期以来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缺少负责人、领头羊、代表主体和执行主席等问题,“链长制”应在产业集群进行推广。以园区整合为重点提升产业能级。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空间载体,当前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园区数量过多、分布过散、功能过重、效益过低等现象。当务之急是加快园区整合提升,长三角各地应抓紧开展园区整合行动,开展老旧工业园区有机更新,完善产业园区配套服务功能,以产城融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管理、制度与服务创新,引导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加强园区共建力度,探索合理高效的共建模式,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以完善生态为目标稳定产业链。为应对部分产业集群面临的较为严峻的产业链供应链中断风险,长三角应一方面加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尤其是创新平台建设。可以滚动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超前布局前沿科技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支持以国家各类创新发展试验区为主平台,培育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和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加强产业集群的政策协调。在落实包容审慎监管制度,促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应用的政策等方面,形成省市间、部门间高效良性的政策联动机制。以此鼓励集群内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共生,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促进城市群分工,着力构建产业协同的空间机制。长三角产业协同依赖于高技能劳动力的培育及其在产业内、产业间的再配置,在空间上通常具有较强的城市黏性。由于数字经济时代技术领域的专业性、多样性以及各地区知识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各个城市只能在少数产业领域集中突破,这就需要城市群内部形成密切的协作分工体系。建设都市圈是推动城市群分工的“突破口”。都市圈发展是城市群分工的前提、基础和抓手。长三角要跳出认识误区,加强规划、制度衔接,促进利益协同,树立“一盘棋”理念,推动共建、共享、共赢。完善跨市域轨道交通是推动城市群分工的“先手棋”。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跨市域轨道项目由于存在跨区域特性,在项目审批、设计、建设时序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虽然可能建立了联合推进机制,但作用发挥普遍有限。要加强内外统筹、联动,对内强化分工,明确部门责任,外部加强协调,建立议事规则和方式。发展总部经济是推动城市群分工的“致胜招”。长三角发展总部经济需要着重把握三点:其一,总部经济是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总部和生产基地必须共益、共生,要以形成良好产业生态为目标。其二,总部经济并不是大城市或中心城市的“专利”。根据总部经济的类型和区域分工,可以实现错位发展,如长三角一些中小城市适合重点发展职能性总部经济,大城市可以寻求向区域性总部经济突破,特大城市则可以大力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甚至综合性总部经济。其三,总部经济的主体是国内企业,要加强招引与培育并重。构建双循环背景下总部经济崛起的过程就是国内价值链形成的过程。很多地方发展总部经济过于强调企业总部的招引,而忽视本地企业的培育,要围绕产业链选育一批本地支柱性总部企业。

程俊杰(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任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19CSJ005〉阶段性成果)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