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正文
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
2020-03-24 11:21:00  来源:新华日报

贫困问题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中国道路是否具有世界普遍性价值与意义,能否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既希望加快发展”与“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国减贫方案能否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借鉴。

中国在一个原先经济文化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推动减贫工作,其历史起点与现实挑战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中国减贫方案在国际社会上备受关注。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是一马平川,勇者都是在披荆斩棘中通向未来。当前决胜脱贫攻坚不仅面临着原先预想到的老问题、难问题,而且也遇到如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问题和困难从来都是客观存在的,从来都不会因为人们的畏惧而丝毫有所改变,问题不能成为阻碍前进的借口,也不能成为畏手畏脚的理由,回避问题、掩盖问题、无视问题的做法于实践是极其有害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契机,在问题中包含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高度重视现实存在的系列困难挑战,从问题中寻找办法。

精准分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困难与挑战。一是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目前尚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尽管上述任务体量较小,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老难题”,是全部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最难攻的硬山头。尽管“三保障”得到基本解决,但稳定住、巩固好仍面临很大挑战。二是巩固贫困成果的难度很大。一些脱贫地区因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就业不稳定、政策收入占比高等因素的影响,使脱贫人口中存在返贫的风险,贫困线边缘地区人口存在进一步致贫风险。三是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面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脱贫成绩的显著提升,一些地方和干部中出现了松口气、歇歇脚的精神懈怠,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和精力分散等问题也开始抬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屡有发生,“表格脱贫”“数字脱贫”等“虚假脱贫”现象仍有发生,“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机械主义工作方式直接导致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挑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贫困家庭外出务工受阻、收入减少,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面临“物不能尽其流”的困难,扶贫项目开工不足、计划受阻,扶贫工作队因疫情难以进村导致帮扶工作受到影响。

从困难挑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必须要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的各项部署。一是攻坚克难完成最后的硬任务。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狠抓薄弱环节,以抓铁有痕的顽强毅力啃下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的硬骨头,切实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贫困反弹,强化社保兜底以实现对特殊贫困人口的应保尽保。二是拓展巩固脱贫成果的多元举措。动态跟踪近期已脱贫人口的情况防止返贫,提前预防边缘风险人口致贫,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和产业扶贫力度,加大异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三是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的稳定。对于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脱贫之后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进而导致政策“急刹车”的现象和返贫现象发生,为此必须要加强动态监测和制定提前预防机制。四是严考核大普查。为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必须强化监督指导,构建常态化机制,对脱贫攻坚成效展开全面检查,坚决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以建成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脱贫成绩。五是有效衔接全民脱贫与乡村振兴。脱贫并不是最后的终点,脱贫之后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要干、更远的道路要走,要积极转换工作思路,将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的工作通盘考虑、统筹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六是努力克服疫情影响。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统筹考虑疫情防控和决胜脱贫攻坚战。疫情严重地区坚持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心,同时创新脱贫攻坚方式;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地区要集中精力推进脱贫攻坚,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切实解决贫困地区产品滞销问题、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和扶贫项目开工复工,做好受疫情影响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工作。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吃劲的紧要关头,越是紧急关头,越是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是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鼎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伟业,为人类脱贫事业贡献中国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张 明(作者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基地副主任)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