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表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存在诸多短板,全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远未形成,逆全球化兴起使得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更加脆弱。“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为此,白皮书特别倡导健全完善惠及全人类、高效可持续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思想指南,也是在人类遭遇重大挑战之际显示的中国担当。
从全球视野来看,现有的卫生健康治理模式与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难以全面有效地应对当今的卫生健康问题。虽然公共卫生事件已经呈现出全球性的去中心化态势,但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念依然束缚着世界从整体视角处理公共卫生问题,相关信息、经验、技术共享不及时很大程度上恶化了公共卫生事件的后果,而各国日益加大的技术与经济鸿沟也使得当前的卫生健康问题的分布与能力的分布不匹配。当前,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播不可预测性日益增加,各种偶然触发因素为公共卫生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公共卫生问题面前,世界真正到了彼此命运休戚与共、相互依赖的时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倡议,而是迫切的现实。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面对当代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以及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各国需要超越以往的狭隘国家利益视角,统筹安全与发展,更新治理模式,提高思想意识,共同完善国际法,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全面提升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水平与一体化程度,为构建安全祥和健康的世界做出努力,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
统筹安全与发展。单纯从国家安全角度看待卫生健康问题,会导致封闭排外的狭隘政策,最终不仅不能保护好自身安全,也会危及整体安全。因为彼此的收益并非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交织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以更开放的安全观去应对,才能真正处理好公共卫生问题。此外,要将安全与发展联系起来看待。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最根本的路径。发展同样需要同舟共济,而非画地为牢,以邻为壑。要促进更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强国际援助,培养发展中国家的“造血”能力,以此提高整体的公共卫生治理水平。
塑造整体理念,筑牢共同体意识。对于世界卫生健康问题,应以整体眼光看待,并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供方案。要加强树立共同体意识,推动智力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建立国际科研合作机构,将不同国家的医疗智慧与医疗手段聚集在一起,将医疗人才与不同学科人才汇集一起,进行跨学科研究,共同为卫生健康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并将发展成果及时分享。界定好其中的权利、责任与义务,以共同利益化解利益冲突,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国际人才交流与培养,为有人才缺口的国家提供培训,增进彼此间信任,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应辩证看待国内治理、区域治理、全球治理三者间关系,建立区域层面、跨区域层面以及全球层面的治理协商平台。发挥好世界卫生组织的引领作用,加强疫情监测、信息沟通、经验交流、技术分享。同时建立区域与跨区域的公共卫生综合协商平台,加强不同国家公共卫生高级别对话与常态化联系,促进各国的协商与合作。要推动应急预警能力建设,各国协作设立常备的基金,用于重大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健全完善相关国际法。要完善国际公共卫生相关法律体系,丰富对传染病、慢性病、紧急卫生事件的立法与规范,明确好各国具体的权利与义务。同时明确非政府组织、慈善组织、民间智库、高校、个人等不同行为主体的法律身份,保证其积极有序参与到卫生健康治理中。由于公共卫生问题与环境、人权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还应完善贸易规则、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环境保护、国际人权保护等相关法律与制度。同时要使法律更加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尊重不同地区人民的传统与看法,注重保护国际医疗资源分配的正义。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呼唤,对广义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启示,国际社会应以此为契机,认识到全球化的新形势,并以此作出及时调整与改变,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义桅 张鹏飞(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