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正文
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
2020-09-15 10:24:00  来源:新华日报

疫情既是对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每一个人科学认知和科学精神的一次大考。在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斗争中,我们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让科学精神之光照亮抗疫之路,为战疫情、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人类生活与科学知识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在创造无数个科学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践履着一种精神——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指导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求真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动力,协作是科学精神的基础。因此,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化人对自然的认识,提振人的精神,塑造人的品格,提升人的境界。中华民族历来主张“不语怪力乱神”、崇尚实干、除旧布新、和衷共济的精神义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崇尚科学、尊重规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这是推动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重要原因。

科学是人类战胜疫情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历史。14世纪暴发于欧洲的黑死病在造成几千万人死亡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16、17世纪的欧洲流感和伦敦大瘟疫,推动了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人民面对历史上各类自然灾害,认真观察、分析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大无畏的精神气概,做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中国神话传说中就有燧人取火、大禹治水、神农用药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又成功消灭血吸虫病、积极抗击非典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是在同大灾大疫、内忧外患的顽强斗争中繁衍生息、成长壮大的,尊重科学和社会发展规律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有力保障。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求真务实表明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则意味着解放思想,两者共同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构成了我们党思想路线和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指出,我们不但要解释世界,更要改造世界,还需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要求全党“实事求是,不尚空谈”。邓小平倡导创新实干,他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兼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犹如一条红线贯穿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并接续为优良的精神传统一以贯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创立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在这一精神的导引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改革创新,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前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引领下,我国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特别强调要用科学思想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他多次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释放,让各行各业创新人才竞相涌现。

坚持实事求是,方法在于不断解放思想,务实求真求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疫情发生以来,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倡扬科学精神,坚持科学防控,成为抗疫斗争的鲜明特点。将摸清疫情情况、探索病毒源头、分析病毒结构齐头并进,疫情救治、科学防控、药品和疫苗研制同步进行,综合多学科力量争分夺秒开展科技攻关。中西医治疗方案相结合,“三药三方”优势互补,对不同临床分型,实施不同救治方式。同时,生理治疗与心理疏导同步,有序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说:“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还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或者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下,相信科学、依靠科学、运用科学蔚然成风;科学防护、科学救治、众志成城,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才能取得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孙兰英(作者为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