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疾病防控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提高疫情防控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突发重大疫情的重要保障。我省虽然基本建成多层次、广覆盖的疾病防控网络,但从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看,全省疾控体系建设还存在管理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资源分布不够均衡、人才短缺、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以健康江苏建设为统领,坚持预防和应急相结合,积极推进疾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水平,筑牢防范突发重大疫情的“钢铁长城”。
变“被动”为“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疾控、支持疾控的良好氛围。要切实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等载体,广泛宣传和普及疾病防控知识,推动疾控安全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夯实疾控应急管理的社会基础。坚持预防为主、分类管理,依法做好疫情预防、报告、预警和发布工作,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按照法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信息,消除社会疑虑,做好应对准备。要积极适应群众健康需求新变化,全面加强传统传染病防治、慢性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干预、健康管理等工作,加快实现疾控工作重心从防控急性传染病向防控急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和健康促进并重的转变。
变“零散”为“整体”,积极推进疾控资源优化整合。着力抓好疾病防控法治建设,坚持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疾控工作始终,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各地实际,细化完善疾病防控相关制度,强化公共安全保障,规范处罚程序,尽快从制度体系层面筑起疾病防控“防火墙”。深化疾控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优化疾控资源要素配置,加快推进分级、分层、分流的疾控机制,真正形成医防结合、职能互补、上下联动的联防联控局面。重视补齐农村疾控卫生服务设施短板,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把加强农村疾控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运营体系等方面的投资与管理纳入规划,加快建立健全乡村疾控卫生管理长效体制和疾控设施运营维护机制。完善落实疾控工作组织领导机制,明确相应职权范围和有关要求,强化疾控工作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分工履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疾控工作局面。
变“从业”为“专业”,切实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要有效解决疾控机构岗位吸引力相对不足、基层疾控机构存在人员“招不进、留不住”以及年龄老化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引进疾控专业人才优惠政策,吸引事业心强、技术精湛、学历高的专业人员充实到疾控队伍,不断增强疾控机构“主力军”专业防控能力。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根据专业技术以及管理、工勤等岗位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形成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考核分配机制。采取挖潜创新、内部调剂、分步实施等措施,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量,足额配备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前哨兵”监测报告能力。要以农村医学、全科医学为主要专业,以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一批能沉得下去、留得下来、有专业技能的乡村医生队伍,筑牢基层农村疾病防控的网底,不断增强基层疾控工作“守门人”的一线处置能力。
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疾控事业资金投入,政府应全额或足额安排疾控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各类业务经费。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卫生领域资金投入使用效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机制,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确保资金投入和使用更为科学、更加规范、更显效率。加快推进疾控信息化建设,要以需求为导向,坚持“一盘棋”思维,推进标准统一、接口开放、结构合理、互联互通的疾控系统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各类疾病监测数据的连续、系统、规范收集。积极推进平战结合的防疫医院建设,以县(市、区)为单位,按人口比例和传染病隔离救治等要素,选择基本设施完备、相对独立、交通便捷的人防工程、体育场馆、宾馆学校、培训中心、厂区等生活设施完备、便于隔离、交通方便的场所,规划建设一批平战结合的防疫医院,做到有备无患、随征随用。建立完善疾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分层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强化储备物资动态管理,健全物资储备和调用制度,鼓励建设智能物流设施,不断提高供应链智能化水平。充分保障防控物资的储备和梯次更换,规范指挥流程、职责分工、力量融合和动员补偿等工作,统一调拨和配送,确保疾控应急物资安全可控、供应充足。
葛玉荣(作者为省政协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