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沿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沿淮河、黄河故道等地区,承担着苏中苏北大地生态涵养、水利疏浚、自然屏障的重要功能,要发挥生态禀赋优势,展现生态价值和生态竞争力,建设江苏发展的“绿心地带”。“绿心地带”怎么建?记者约请盐城、宿迁两市市长进行了访谈。
记者:请结合本市的生态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江苏的“绿心地带”?
曹路宝(盐城市委副书记、市长):盐城兼具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有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绿肺、最好的空气、最多的珍稀鸟类,有丹顶鹤、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全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黄海湿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自然遗产位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长三角地区,能够实现20多万公顷的滨海湿地与发达的城市经济融合共存,本身就是对“绿心地带”的最好诠释。打造“绿心地带”,自然也离不开绿化造林。我们大力实施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在盐碱荒滩构筑起千里海疆上的绿色屏障,被誉为“江苏的塞罕坝”。
王昊(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我们理解,江苏的“绿心地带”一定是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地带,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生态更优良。生态系统富有活力,生物群落丰富多样,生态设施齐备完善,生态空间宽松富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生产更绿色。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生产模式彻底转变,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绿色环保技术全面推广,产业结构变“绿”、变“轻”、变“高”。三是生活更美好。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全面打通,群众绿色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生态优”和“百姓富”实现互促共赢。
记者:如何发挥本市的生态禀赋优势,展现生态价值和生态竞争力?
王昊:宿迁是一座河湖清秀、绿色宜居的城市,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四分之一,林木覆盖率达29%。我们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科学谋划“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富民产业,加快“千里大运河宿迁集中展示区”、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打造成为现代绿色生态、宜居宜游宜业的示范区。我们构建生命共同体,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扎实推进洪泽湖、骆马湖、古黄河等河湖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系统实施水气土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植树造林等国土绿化活动,加快清风廊道、污水处理设施等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容量和质量。我们依托“两湖两河”,打造水韵名城。坚持以水为脉,高水平推进河湖沿岸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着力构建“以水串城、清水绕城、人水相依”的城市特色,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曹路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积极培育绿色产业。依托资源禀赋,做好产业选择,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新能源、大数据、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绿色动能。我们着力构建绿色空间。牢固树立全市域理念,整体谋划布局城市生态空间,以通榆河、环城90公里高速公路两侧保护空间为带,串起沿线的城市绿地、水面、林地和基本农田,构建主城“中”字形生态廊道。系统推进串场河、通榆河、新洋港全流域治理,以美丽乡村旅游公路串联斗龙港、大纵湖、九龙口等旅游度假区,让水绿盐城美得更有形态、韵味和质感。我们扎实推动绿色开发。坚持节约集约理念,强化港口、岸线、滩涂、土地等战略资源管控,有效降低能耗,减少过程性浪费,实现自然生态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
记者: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看得准的要“积极有为”,看不准的要“主动无为”,为未来发展和子孙后代留足空间。在建设“绿心地带”的过程中,如何统筹“有为”和“无为”?
曹路宝:我们答好“选择”与“放弃”判断题,做好“保护”与“防治”必答题,在发展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在“积极有为”方面,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积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依托珍禽、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标全球最高生态保护工作标准,系统推进湿地自然生态保护,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二是积极构建跨区域生态治理体系。我们提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和沿黄海城市生态链建设的构想,通过生态保护带动更大范围的务实合作,着力打造全球生态保护示范区、开放合作新高地。三是积极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环保联防联治。盐城牵头联合淮河生态经济带29个市、县,成立了生态环保联防联治专委会,与兄弟城市共保淮河安澜。在“主动无为”方面,我们以最严的要求管控生态空间,严守城市开发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全市四分之一的土地空间被划为生态红线保护区域,陆域、湿地保护面积均居全省第一。同时,大力推进退渔还湿、退垦还荡,珍禽、麋鹿两个保护区已有7万多亩湿地得到修复,原本用于沿海开发、潜在开发价值达千亿元的东台条子泥百万亩围垦区域划归保护地,最大力度保护好生态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
王昊:近年来,我们科学统筹生态与发展、开发和保护、当前和长远之间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为,不留遗憾;所不为,留足空间。一是在规划设计上“充分留白”。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明确全市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科学合理设定城市开发强度,预留土地开发面积近50万亩,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二是在开发建设上“严守红线”。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划定河道蓝线、城市绿线、生态红线,坚决守住开发建设的底线;对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严格保护好,宁愿不开发,也不乱开发。三是在绿色发展上“积极作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规模壮大,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变,积极实施“砸笼换绿、腾笼换鸟”,用地集约化、生产清洁化、能源低碳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四是在法规制度上“划定边界”。坚持用规矩管人管事管长效,先后出台宿迁市城市绿地保护条例、宿迁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全面落实干部生态环境实绩公示、生态环境损害过错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持续开展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绿色金融等工作,为各类行为划清红线、明确底线。
本报记者 孙 敏 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