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
2021-01-12 13:38:00  来源:新华日报

嘉宾: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范从来 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开放经济方向首席专家 张二震 主持: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记者 陈立民

编者按 为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中提出的系列重大课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共同策划推出“践行嘱托开新局 智库专家面对面”融媒体系列访谈。今天推出第五期,相关内容同步在交汇点客户端、“理论之光”网站、“理论之光”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等呈现,敬请关注。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

主持人: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张謇,称赞他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11月12日,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张謇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深刻启示?

范从来:作为爱国企业家典范的张謇,留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的创新意识。我认为,企业家精神中,最关键的就是创新精神。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而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和“始作俑者”。

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创新投入大、周期长,开发难度很大,有着技术障碍和技术壁垒,关键技术也难以突破。而且创新的新产品,往往由于性能、稳定性及消费者惯性等因素,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所以美国有学者研究表明,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的设想,大概有14项能够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收益的分析;能够进入实体开发的只有12项;经过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通过试销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也就是说,40项只有1项能够成功,成功的概率仅2.5%。所以,创新实际上就是企业家在经济上的一种“冒险”行为。企业家如果没有甘冒风险的魄力和承担风险的气派,创新是难以实现的。当前,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有了这样一种“冒险”精神,才能形成以企业家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才能利用创新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张二震:在张謇生活的时代,中华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恶劣环境。张謇克服了一系列不可想象的困难,兴办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成为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在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之际,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得大变局加速变化。在外部,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的调整,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中国的迅速发展还遭遇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的战略打压;在内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很突出,创新能力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屡次提到张謇,实际上就是激励我国的企业家,以及全国人民,弘扬张謇精神,努力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张謇留给我们启示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要有大格局、大情怀,才能成就大事业。第二,要有实干精神,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形式,但是首先要办好一流的企业,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心无旁骛,专注实业,才是企业家的本分。第三,要有创新精神,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主持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重要表述,是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您对此如何理解?

张二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两个大局”,是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推动因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条件和机遇,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我们如何迎接挑战、把握好发展机遇呢?答案就是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只有拥有坚实发达的实体经济,我们才具有长远的竞争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们要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夯实实体经济,这是我们始终要保持的一种战略定力。要在继续千方百计保住产业链完整性的基础上,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在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筑牢实体经济的根基,把实体产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范从来:首先,我们要树立“大国经济应以实体经济为本”的意识。为什么这样讲?以金融为例,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这个血液循环系统。但反过来讲,也没有哪个国家是只靠发展金融,就能变成强国的。所以实体经济和金融、房地产之间应该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的。如果实体经济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那么这种共生关系就难以维持。其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我们要有改革的紧迫感。到目前这个阶段,一个有为政府,必须和一个有效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过去依靠强政府实现了江苏经济的迅速崛起,未来要加强创新,就要重塑企业这个主体。让政府为企业去赋能,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成为一个真正的、敢于冒风险的创新主体,这样我们的实体经济才能既做大,又做强。

主持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您认为实体经济对于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有什么意义?

张二震:实际上,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国内市场,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现良性循环。实体经济当然是排在首位的,因为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没有生产,就没有交换,没有流通,也没有消费。所以要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打通国内的经济循环,构建自主可控的完整的产业体系。这次疫情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完整的产业链是多么重要,产业发展生态是多么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够“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为了保障我们的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一定要做实、做强、做专我们的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强身健体”,就要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键性、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夯实实体经济 建设制造强省

主持人:江苏是实体经济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我省在实体经济方面取得哪些成就,存在什么不足?

范从来:江苏在全国制造业中的领先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第一,江苏制造业规模很大。根据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18年江苏制造业企业就业人数1439万人,营业收入14.7万亿,占江苏工业的98%、95%,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13.8%、13.9%。从营收规模来看,江苏位列全国第二。第二,江苏制造业覆盖面很广。在传统制造业的31个大类当中,江苏基本都有涉猎。可以说,江苏制造业体系完备,产业配套能力非常强。第三,江苏企业规模分布比较均衡。大中型企业核心引领,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两者之间相辅相成。1.2%的大中型企业,贡献了54.3%的营业收入,而98.8%的小微企业贡献了45.7%的营业收入。第四,区域特色产业集聚态势明显。江苏建有162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像南京的新型电力装备、苏州的纳米材料、无锡的物联网、泰州的生物医药、徐州的工程机械、盐城的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和企业集群。而且,全国约有20%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来自于“江苏制造”。

当然,江苏制造业也有一些不足。第一,从总量上看我们是全国第二,但在规模体量、领军企业、标杆企业等方面,还有一些差距。第二,我们的技术竞争力还需提升。从国内外来看,对照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比、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等指标,我省制造业的技术提升空间还比较大。第三,我省制造业的出口结构亟需优化。在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我们竞争力不足,质量和效益也不是很高,创新能力不强。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江苏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也在不断减弱,需要引起重视。

主持人:江苏如何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壮大实体经济上展现新作为、取得新突破?

张二震:江苏在这次疫情中经受住了冲击,显示出强大的经济韧性,就是因为我们江苏具有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都不能丢。”什么意思?就是各类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以及产业链的高、中、低环节都很重要,技术、资金、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都要发展。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低端环节不是低级环节,都是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关键还在创新。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江苏须继续为全国探路,率先实现由“两头在外”的开放发展模式向以内需为主导的开放发展模式转型,在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方面作出江苏贡献。

范从来:鉴于江苏发展实际,我认为,一要着眼全球资源和市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步推进从代工到研发、从模仿到创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通过内外双循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二要聚焦基础研究,加强重大科学目标导向、应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项目部署,解决产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共性基础问题,加快补齐原始创新能力短板。三要聚焦关键领域,结合江苏产业发展实际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基础材料、装备、工艺和零部件,强化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

为实体经济插上“数字”的翅膀

主持人:您认为数字经济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张二震:近年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两化融合、车联网、平台经济等融合型新产业、新业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在普遍认为,我们的贸易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产品贸易阶段,即产业间贸易;第二个阶段是价值链贸易,也就是价值链分工、产品内分工;第三个阶段就是数字经济贸易。我们构建各种平台,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协作,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数字经济也是一种实体经济,它依托于实体经济而生。数字经济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领域,加大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度,实现实体经济领域的产业数字化转型非常重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针对“加快数字化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要求“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江苏要做强、做精、做专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是一个重要的发力方向。发展数字经济,让经济插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翅膀,我们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就会比较顺利。

范从来:所谓数字经济,实际上还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推进,使得数字化成为经济组织运行的一个重要机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模式的改变,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我们江苏的实体经济起步早,但因为起步早,所以早先的技术基础可能不是很强;因为起步早,先前的制造业可能以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为主。过去以外部循环为主的时候,我们搞代工,自己研发很少;我们搞制造,但不是智能的制造。而现在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态势,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在这个前提和背景之下,江苏广大的中小企业能不能够转型升级,关键就在于它能不能智能化,能不能数字化。借助于智能化和数字化,我们一些中小企业就可以弯道超车,实现自己的转型和升级,大大助力整体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着力打造数字基础设施一流,技术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生态体系完善,融合应用成效显著,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数字产业发展引领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技术应用先导区以及数字经济制度创新策源地。

总指导:双传学 顾雷鸣

总策划:李扬

监制:刘庆传 任松筠

统筹:孙敏 孔德信

编导:唐澄 潘海兵

文案:陈立民 张超 安珂宣(实习生)

摄影:陈越

摄像:曹阳 余勤雍 谭倩文 王昊晨

剪辑:陶蓉 黄杨(实习生)

制图:杨晓珑 朱丹清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