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整治“四风”,不断铲除形式主义生存的土壤。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毫不妥协,全面检视,靶向纠治。” 这充分显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和更实举措持续解决形式主义问题的意志和毅力。历史和实践证明,根治形式主义既要持久发力,也要形成合力。唯有从多层面协同推进,才能铲除形式主义顽疾。
筑牢思想引领力。形式主义之所以久治不愈,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一些人在思想认识层面形成的错误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这说明,整治形式主义必须首先深挖思想根源,解决思想根子问题,筑牢正确思想的引领力。当前,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着力从思想根源上纠偏正向,全面清除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危害。要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增强宗旨意识和执政为民的理念,自觉清除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使命不懈奋斗。
强化制度约束力。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刚性约束力,能减少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在党的建设历程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亦启示人们,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党自成立伊始就把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对于形式主义治理而言,同样要发挥制度的威力。首先是要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近年来,在中央反复强调持续深入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的推动下,各地积极跟进并相继制定了防治形式主义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总体上看,这些规章制度对防止滋生新的形式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有的规章制度仍缺乏可操作性。这说明,要从主要类型的甄别、边界范围的界定、负面后果的研判、治理方法的实施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细化,以促进相关制度彰显出相应的可操作性。其次是要增强制度的前瞻性。基层对形式主义极为反感,也蕴藏着治理形式主义的良方善策。可以全面深入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减层级、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等好经验好做法,并以制度形式将其固化下来,逐渐成为规范的办事流程和办事指南,为治理形式主义的制度建设奠定基础。最后是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制度犹如“牛栏关猫”,起不到任何作用。当前,对于形式主义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要在做好数量供给的同时强化制度执行:对于各种形式主义,要严格对照有关制度规范予以严厉惩戒、曝光通报和有力问责,防止出现“说得凶,行得松”的情况,从而真正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图章”。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倡导崇尚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激发群众监督力。形式主义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等严重脱离群众的思想和做法在作祟。因此,整治形式主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走群众路线,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意愿,提升群众的监督效力。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形式主义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动力、最有意愿去反对形式主义。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首先需要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让群众能发挥监督作用。因此,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路线,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多关心群众疾苦,设身处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实践证明,只要站稳人民立场,就能从灵魂深处革除形式主义顽疾。其次,要培育群众的公共精神,让群众有意愿参与监督。通俗地讲,公共精神是公民理应具备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体现的是公众的公共利益。它具有公共性、利他性和辐射性等特征,能提升公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热情。发挥群众对治理形式主义顽疾的监督力,同样需要培育群众的公共精神,引导群众革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偏狭心态,让其体会到根治形式主义既关乎党的形象,也与个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进而以主人翁的态度擦亮眼睛共同防止形式主义。
发挥信息技术有效支撑力。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是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凭借和有效工具。客观而言,当前基层治理中缺乏的并不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而是缺乏对其进行有效整合。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多而乱的“信息烟囱”正在成为滋生形式主义顽疾的新土壤。这种“信息烟囱”的主要表现是,各条线各部门从便于自身开展工作的角度出发,建立各种各样的信息平台,但是彼此互不融通。这些信息孤岛、信息壁垒不仅增加了政府部门的信息统计量、浪费行政资源、加重群众负担,而且直接加剧了上下级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多头填报,最终不断滋生出新的形式主义。这说明,当前在开发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上,要把重点放在“有效整合”上。可通过顶层驱动、组织动员、机制设计等方式,引导各部门打破部门本位主义观念,克服数据信息不可共享的错误观念。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汇集分属不同政府部门的数据信息,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使用管理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进行跨区域、跨部门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最大化实现不同政府部门信息资源与管理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追根溯源、对症下药、久久为功,是根治形式主义的基本法则。唯有形成合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夏锦文(作者为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