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增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自觉自信
2022-06-09 15:35:00  来源:《红旗文稿》2022/10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核心是“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努力增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自觉自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理论创新,为繁荣发展中国理论、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根本保证,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从根本上解决好真懂真信真用问题。建构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需要研究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认识上解决真懂真信真用问题。事实表明,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研究者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学术工作中,自觉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个伟大时代,需要理论和思想的引领,也能够产生这样的先导理论和思想。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为党的创新理论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筑牢为人民作学问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历史和实践表明,任何时候都紧紧依靠人民,党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哲学社会科学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研究导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脱离了人民,就会失去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努力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作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是内在统一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其意义和价值大小,最终是由实践来检验的。当前学术界仍存在“为学术而学术”“从概念到概念”的现象,一定程度偏离了“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发展方向。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把个人研究旨趣和履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要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在回答时代课题中推进理论创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概括了党百年奋斗取得成功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回答时代课题中推进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发展的基本路径。

着眼研究“真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理论创新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其中,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关注的、党和国家急需回答的“真问题”。解答这些“真问题”无不呼唤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思想动力、学理支撑、科学方法,不断破解改革发展的新课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聚焦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运用“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升华的光辉典范。“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既是经验总结,更是科学的方法论,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好扎根中国实践明确了基本路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唯有更精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推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研究成果,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让中国理论转化成强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奋进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要增强建构中国理论的自觉自信,让中国理论成为掌握14亿人民群众的强大“物质力量”。

增强文化自信。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从哪里来?最根本的还是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只有坚守自己的文化底色,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时,才能以自己的独特内涵,成为世界文明演进的重要推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深入挖掘蕴藏在中华文明中那些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从多学科视角塑造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了解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以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为人类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打造学术中国。打造学术精品,让世界认识“学术中的中国”,是新时代我国学者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不仅包括形而下的“器”,而且包括形而上的“道”。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以提升原创性为根本着力点,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为突破口,以推进话语体系建设为重大任务,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善于提炼具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推动每个学科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形成“硬核学术”、“中国学说”,为用中国理论武装人们头脑、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郑丽平(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