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
——深入学习领会“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③
2022-06-24 15:05:00  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在深刻洞悉各国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仍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要论断,其中之一是“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稳中向好的压舱石,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稳定器。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一是经济实力稳居世界第二。自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以来,我国一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我国人均GDP为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二是科技自立自强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置于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实施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发展战略,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在基础前沿领域,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也成功组织实施,比如,“嫦娥五号”地外天体采样顺利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稳态强磁场、散裂中子源等建成运行。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比如,“海斗一号”万米下潜科考成功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顺利开通使用,神舟十三号完成任务安全返回地球,“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等,一批批重大科技成果的获得,显示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不断彰显。2021年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已跃居世界第12位。三是军队和国防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就。强国必须强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外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安全形势,从为建设现代化强国保驾护航高度,带领全军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形成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经济长期向好可持续。一是劳动力优势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截至去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41260万,其中劳动适龄人口8822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5%。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人,在学人数超过4430万人。总体来看,我国仍然具有劳动力与人口红利优势。二是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大。我国拥有4亿人左右的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1.25万美元,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在外部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增加情况下,巨大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是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最主要动力。202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12.5%,消费重新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4%。三是高储蓄率稳定地发挥投资“蓄水池”作用。从资本形成看,目前我国国民储蓄率超过45%,高于20%的全球平均水平,高储蓄率是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主要条件,也是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动力。四是持续提质增效的外贸外资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进贸易强国的建设目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新抓手,持续开展外贸结构与动力转型,外贸在提质增效的同时依然推动我国保持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地位,在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增长21.2%、进口增长21.5%。尽管遭受了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自2017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仍然连续5年全球第一、吸收外资保持全球第二,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在当前外部市场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持续提质增效的外贸外资继续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具有强大韧劲。一是工业门类齐全。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共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以及666个工业小类,每个产业都具有上中下游产业链,从而形成了产业的聚合优势,并在信息技术领域、生物领域、节能环保领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新材料领域、新能源领域、数字创意领域等形成了一批聚合优势明显、集聚度高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关键地位。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集群不断涌现,使得我国具有较完整的上中下游齐全的产业链,因而能够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与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这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较大。尤其是,近些年来在一些“卡脖子”产品上取得明显进步,进一步减少了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二是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人口质量红利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当前,14亿人口的国内市场、4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而位居全球经济体之首的、受过高等教育的2.4亿高素质劳动适龄人口是托起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质量比较优势”。

经济发展具有强大活力。一是创新激活力。创新既能提高资本、劳动、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也能造就产生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等知识型生产要素,促进传统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提升产业结构,从而赋予经济发展新动能、新源泉,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刚需”和“标配”。二是“三新”经济增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一方面,“三新”经济有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演进与升级,与传统行业的技术融合深度、广度不断加深、扩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呈现出加速态势。另一方面,“三新”经济的发展也有效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2017—2020年,我国“三新”经济占GDP比重从15.7%提高到17.08%。平台经济、网上零售等持续活跃,明显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极大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三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进入新时代,需要继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某些环节与方面,破除阻碍发展的各种藩篱,持续释放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不断被激发和释放,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得到充分涌流,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活力不断得到彰显。

胡立法(作者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