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3-09-07 14:2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孙绍勇 程恩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不仅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程度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立足当前,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变革,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在新征程上不断拓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生产力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由此表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由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动态发展的历史。正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为现代化的发展奠定、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力量。因此,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能动关系来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普遍遵循的基本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但又摈弃了西方现代化所奉行的以资本扩张为中心的生产力发展逻辑。

生产力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和重要支撑。快速发展的生产力是现代与传统分野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继而到数字文明,深刻反映了生产力现代化是推动人类现代文明、实现现代化的源头活水。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化就失去了持之以恒的内动力和硬支撑。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评价现代化程度的客观尺度;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也深刻影响着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乃至于人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互促进,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一方面,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形成、拓展的关键要素。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时,就明确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推动实行和不断扩大开放,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突破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束缚,打破阶层固化、利益固化的藩篱,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文化建设、社会结构等各方面现代化转型的基础上,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另一方面,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有待优化升级,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根本改变,高端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难题,加之世界体系和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只有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提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有效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为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有三个着力点。一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赋能驱动新时代生产力的变革飞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发挥科技创新的赋能驱动作用,不断塑造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只有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生产力、科技生产力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向自主创新、科技自强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迈进。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促进生产力提质增效。1985年9月邓小平同志曾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使中国式现代化蹄疾步稳、笃行不怠。具体而言,要深化国有企业、要素市场和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提升生产力转化的效能,使中国式现代化朝着更高水平、更高标准推进。

三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增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能起到推动作用;反之,则会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产品分配方式,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由此观之,只有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强化发展的普惠性、共享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扎实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良性互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作者分别为西北工大马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历史经验研究》〈项目号:20&ZD052〉阶段性成果)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