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聚焦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03-26 09:17:00  来源:新华日报

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充分肯定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希望江苏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为推动全省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走深走实、见行见效,本期起,“政声”版推出“政在访·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专栏,邀请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共话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的深刻思考、目标谋划、务实举措和积极进展,敬请关注。

本期访谈嘉宾:苏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书记周伟,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家底”是什么?

刘志彪: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中国经济塑造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所在。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有家底和实力作为基础的:一是江苏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国内排头兵地位,具有充分发达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江苏制造”享誉全球,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约占全国1/8强、全球4%,这是江苏产业结构的最重要的特点;二是江苏科教资源禀赋丰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度长期处于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760.63亿元、增长1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9.9%、41.3%;三是江苏面临着为我国加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探路的重要的发展使命,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超前部署未来产业等方面,正在迈出坚实的步伐,它们作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其对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郑江淮:江苏经济发展已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一是实体经济基础良好。江苏制造业门类齐全,实现31个制造业行业大类全覆盖;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超过全国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增长7.6%,占全国比重达14.1%,居全国首位。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入围“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二是部分优势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202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3%,较2012年提高18.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9.9%,较2012年提高12.4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4%。三是智改数转网联步伐加快。近年来,江苏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引导人工智能企业与工业企业深度协作,打造数实融合强省。截至2023年底,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7.9,已连续9年全国第一。

周伟:以昆山为例,我们始终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1433亿元,再上一个千亿级台阶,连续19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产业链完备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昆山拥有制造业领域30个行业,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有8个大类,打造了7000亿元的电子信息和3000亿元的装备制造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了以3家千亿级特大企业、10家百亿级骨干企业、125家十亿级专精特新企业、1083家亿元级企业、2766家规上工业企业为矩阵的产业大牵引。开放程度高是我们的最大特色。昆山目前集聚了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9900多个外资项目、投资总额超1200亿美元,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引聚了全国近1%的到账外资,创造了全国近2%的进出口。2023年,昆山实际使用外资16.6亿美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51%;进出口总额增长10.3%,达7610.6亿元,占全省比重提升至1/7。创新活力足是我们的最大支撑。昆山是全国率先拥有超算、智算两大高能级算力基础设施的城市,首个由我国科学家牵头主导的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获国务院批复正式立项、总部落户昆山,获批建设昆山杜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000家、达3072家,上市企业总量达48家、其中科创板9家,累计引育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74名,高层次人才总量达5.1万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支撑和强劲动能。

记者:怎么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郑江淮: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创新引领、区域协调、绿色低碳、开放合作、要素配置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迅速扩容江苏新质生产力发明人才培养规模和集聚规模,建设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创新载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研发机构,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二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各个地区之间技术创新互动、知识与技术相互溢出、人才相互流动,加强地区之间技术互补性,建立以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地区间网络状创新集群。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研究制定零碳工厂和园区建设标准。建设绿色循环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设绿色能源体系,建设新型能源系统。构建绿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ESG等专业化绿色转型服务体系。四是深化开放合作。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围绕中高技术产业,引导外资企业主动融入和参与重点产业链建设,促进内外资共享知识和文化。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等多元市场。五是打造创新要素高地。建设世界级创新要素高地,引导发明人才流动,加快在国内各地区间形成人才流动大循环,在国际间形成人才和知识交流大循环。

周伟:立足优势,着眼未来,昆山将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2+6+X”产业布局,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大力推动产业集群提质。系统构筑“4-1050”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绿色低碳、大健康四大新兴产业集群,深耕元宇宙及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10条重点优势产业链,打造50个特色专业创新园区载体矩阵,做深做透强链补链延链文章。二是大力推动创新驱动提能。深入实施千家高企培育和企业培优上市两个“新三年计划”,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头部企业、链主企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科产金精准对接,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三是大力推动数智赋能提效。坚持“以硬带软、软硬双强”,启动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助力企业更好实现“上云、用数、赋智”,加快传统制造向研发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转型。四是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提优。深入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力发展碳技术、碳资产、碳数字、碳金融、碳认证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全力打造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让绿色成为昆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鲜明底色。

刘志彪: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主要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那么,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紧紧抓住全球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机遇,早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生命科学的颠覆式突破;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改善生产要素配置,提高配置效率;要加大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总之,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准,发展先进生产力。具体来说,一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接续性看,需要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动态合理地配置资源。二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策略看,需要积极推进对产业的智改、数转、网联联合行动。三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治理结构看,需要在产业链上大力培育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的有效协同关系。四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机制看,需要形成创新、改革、开放三大引擎之间的互动和互促作用。五是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结构看,需要充分展现知识、技术、人才三大要素的市场价值,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记者:传统产业如何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

周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昆山将牢牢把握“因地制宜”这一重大要求,进一步加强产业规划,持续巩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传统主导产业优势,深化产业联动、跨界融合,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努力实现“昆山制造”向“昆山智造”“昆山创造”跨越蝶变。一是加快传统智能终端向智能穿戴延伸。把元宇宙产业作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赛道,立足“研发+制造+应用”三大核心,科学规划智能穿戴产品布局,加速融入国际国内品牌企业生态圈,全力打造千亿级元宇宙产业集群。二是加快消费电子向汽车电子拓展。紧扣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新四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光电显示、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技术优势,积极构建以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为核心的汽车电子产业链。三是加快传统汽车零部件向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升级。聚焦新能源汽车电驱、电池、电控“三电”领域持续发力,搭建更多专业化、高端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平台,助力更多企业进入品牌头部厂商供应体系,全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跑出加速度。

刘志彪: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在时间进程上处理“新”“旧”产业的问题。一般来说,由于传统产业往往是历史悠久、技术相对传统、但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现金牛”产业,因此首先利用现代工业化思维和智能新技术做好对它的改造和升级,不仅可以迅速提升国民经济系统自身的整体效率,使发展减少风险、更加平稳、健康和持久,而且可以增加对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内生性市场需求,还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超前性、战略性部署的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资源支持。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的代名词,关键在于技术改造。如果仍然走以高能耗高物耗和低价格竞争为主的老路,自然不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和方向。运用现代工业化思维和智能新技术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回避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很高,如我省工业增加值规模最大的六个行业分别是: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显然,传统产业占比并不低。因此我省技术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不可以因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全面忽视利用新技术改造面广量大的传统产业。

郑江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巩固优势。一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技术改造贯穿到生产的重要环节,以技术进步改善投入产出状况,形成更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建设。二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从依靠质量提升和标准建设转向品牌化发展,通过加大研发和设计投入、建设自主销售体系,使业务范围从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销售及售后服务环节延伸拓展或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三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推动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方式部署更实时精准的生产策略。通过把工业流水线转变为定制化生产、个性化生产、分布式生产,将生产型单元转变为学习型工厂、数字化工厂、网络化工厂。四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以ESG引领绿色标准、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广运用清洁生产方式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推进企业绿色化改造。

本报记者 袁 媛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