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非遗皮影戏短剧《六尺巷的故事》在安徽桐城市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基地首映,为来此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团体带来了一场融合传统技艺与地方文化的视听盛宴。此次活动通过非遗文化的创新表达,将深蕴中华传统“礼让精神”的历史故事,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产品,既丰富了地方文旅资源,也提升了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深化了青年群体对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旅融合发展的认知,为新时代推进家风家教建设提供了创新路径。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体现着家庭或家族的价值观,为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供重要支撑。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深刻揭示了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建设不仅关系家庭的声誉,而且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通过家风家教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全国各地独有的家风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一条巷子、一份家书、一本家训,都是独特的历史文化篇章,它将文物、民情、风俗熔铸于一体,体现了独特的历史深意与人文风采,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凝聚起共同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政府应加大对家风家教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措施,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和传承。深入挖掘家风资源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通过建设展览馆、纪念馆等,展示各种家风资源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以及相关文物,为公众提供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故事的窗口。挖掘各地独特的家风资源,把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融入新时代家风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家庭和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我们应从多个层面入手,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推动其实践应用,创新现代家庭和社会治理模式。
强化家庭教育,传承优良家风。家风作为家庭的精神内核,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方式与思想理念。积极向上的家风,如同清泉滋润后辈的心灵,成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力量,也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在社会、家庭生活中,人际互动的磕磕碰碰与冲突摩擦不可避免,要让孩子从心底里明白尊重他人、宽容待人的处世哲学,就需要有鲜活的故事作为引领,在潜移默化间将谦和礼让、以和为贵的品格根植于心中。此外,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在处理夫妻关系、父母关系时需将相互体谅、关爱孝顺等品质落到具体言行之中,以此涵养、诠释优良家风,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理解他人、换位思考,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形成家风建设合力。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强大合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也为新时代家风建设夯实了基础、提升了效能。比如,贵州六盘水市通过“教联体”的形式实施了家教家风助力和美乡村建设项目,配套建设办公测评室、心理咨询室、情绪宣泄室、聚福家风馆等功能室,引入家庭教育、生命教育专业设施设备,为搬迁群众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体验平台。在新时代家风建设中,家庭、学校和社区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责任和功能。家庭应作为家风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学校应将家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社区则应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等活动,促进邻里之间的和谐与互助。家校社共同努力、协同配合,一定会形成家风建设的强大合力。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宣传方式,更广泛地传扬各地家风资源所蕴含的传统美德。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的新渠道、新方式迭代升级,尤其是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传播效能叠加凸显。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儿童更习惯于在丰富多样、流行时尚的互动平台上分享观点、获取信息、寻求认同。这些新变化便决定了用好新媒体平台传播,关乎传统美德与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可通过制作短视频、动画、图文等形式,将各地家风历史故事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公众,激发他们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和认同。例如,一则由安徽当地新媒体推出的短视频,以动画、访谈、对话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基层治理人员等一起探讨经典家风背后所蕴含的哲理故事,视频清新自然、引人入胜,在不少人的朋友圈中刷屏。此外,以举办家风讲座、家风展览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并自觉传承树立优良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个家庭,赓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形成无数有代表性的家风传承。新时代深入挖掘优良家风的精神内涵,并将其融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营造和谐礼让的社会氛围,夯实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张茜,系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