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危机的突发性、增长性、广泛性、群体性、复杂性、易变性、危害性总是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损失和个人危害。目前,我们对于公共卫生危机的认识还处在一个学习的、智慧积累的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伦理决策是决策者在面对由复杂环境所产生的伦理困境时,进行伦理行为选择的过程。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伦理决策,就是从分析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产生的伦理问题入手,追求“至善”的解决方案,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和认可。
在源头预防上坚持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当前,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日益成为公共卫生危机的重要诱因。强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可持续为发展内涵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恰好回应了以上问题。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对传统发展方式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发展方式和生活理念的重大进步,是我们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提前预防。事实证明,我们越是与自然为敌、试图凌驾于自然法则之上的做法,就越容易爆发公共卫生危机。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它揭示了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生态性本质和伦理要求——既要注重生活方式的现实性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社会发展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思想,克服了过去从一时或者一地布局出发的认识论局限,是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一是扬弃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中的短视行为,引进、培植新的体现时代精神的“生态”因子,并使之有机结合;二是调节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作用方向,使之与社会生态的进化方向一致,从而产生有效的聚合力;三是贯彻和契合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伦理要求,在文化—经济—社会一体化过程中,确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合理张力。总之,只有遵循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伦理要求,才能从源头上避免公共卫生危机的发生。
在具体应对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甚至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起点,也是其终点。如何在建立与强化公共卫生的危机管理机制的过程中,着力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取向显得尤为重要。以人民为中心是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前提条件,也是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价值体现。因此,我们要根据公共卫生危机的实际情况,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准确归纳、提炼和概括出公共卫生危机所面临的人本性问题,即:如何在具体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让人民满意。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应对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对公共卫生危机产生方式、产生后果的科学认识,实现人民利益与决策目标的统一,从而使决策符合人民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追求。
功利与价值的冲突、生存与死亡是具体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经常面对的问题。由于公共卫生危机会与人民利益关系密切,因此,如何对待公共卫生危机,就不只是一个公共管理问题,而更是一个道德问题。从消极方面说,它会威胁社会道德规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破坏道德秩序的外在约束力,暂时使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变得迟钝;从积极方面说,它能够促进社会道德的转型,激发人们的责任和关爱意识,推进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伦理决策需要建立在决策者对人民利益的自觉维护上,建立在对人本性伦理的自觉践行上。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伦理决策,才能把决策者的最终目标体现为人民的自觉行为。
在善后处理上坚持道德关怀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卫生危机结束后,人们一般会重新审视个人与朋友、亲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这是人类道德感自我超越性的彰显。因此,在公共卫生危机的善后处理上进行伦理决策,就是要观照人类这种具有血缘关系的共同体关切,并坚持以道德关怀,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经历者的挫折感、内疚感,帮助其重新探索、接受、原谅与公共卫生危机相关的道德事件,最终与他人、社会重新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并找回对美好世界的认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最深刻的动因,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中。所以,在公共卫生危机善后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思考危机善后与可持续性发展二者的统一。有效的危机善后是发展进程中的内在要求,一旦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便能够有力地促进发展,并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把“危机善后”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要素结构,那么,这两者之间就是潜与显、体与用的关系,前者是“体”,潜在于发展的伦理精神中;后者是“用”,在危机善后中得到显性的体现。从伦理决策的角度审视公共卫生危机的善后问题,本质上就是厘清发展和道德的关系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后公共卫生危机时代”的善后工作,我们必须把握和梳理内在于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人伦关系,建立具有道德范式的善后决策坐标,这样才能形成具有 “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协调统一的伦理决策。
陈 翔(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