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智库周刊 > 智慧家 > 正文
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2020-09-01 11:03:00  来源: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8月20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近日,在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召集下,中国经济江苏智库联合研究会举行首次线上“圆桌会”,邀请部分智库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认识和当好长三角区域这一新角色展开圆桌讨论。

新角色凸显科技创新紧迫性

刘志彪(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总书记对上海和长三角区域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新角色的定位,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第一,这一定位是中国必须适应世界竞争的基本态势所决定的。目前中美贸易摩擦的结果显示,是否拥有独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竞争优势和民族的崛起。第二,这一定位是由我国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性质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科技创新就是谋发展,谋发展也需要谋科技创新。因此科技创新就是高质量发展,从而需要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提供一个试验田。

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的关键节点,总书记交给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的这个新角色寓意深远。其一,在科技发展决定国家实力的今天,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这一角色的政治经济地位要远高于其他目标,完成这个目标需要长三角地区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更多的是通过一体化发展机制,实现三省一市的科技资源、人才优势和教育成果的协同利用和开发,加快把长三角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示范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三,上海和长三角区域完成这一任务是有基础条件的。长三角区域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要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和体制机制。

构建全区域更大科技合作平台

陈长江(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科技资源集聚高地,土地面积占全国4%,人口占全国16%,但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国19%,高新企业占全国26%,高等院校占全国17%,院士占全国18%,科学仪器占全国27%,国家级科研基地占全国21%。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这要求长三角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上有更多建树,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用创新的方式率先突围,在关键领域、前沿领域、难点领域和无人区敢于试水探路,为全国探明方向,创造经验。这不仅是长三角的优势所在,也是长三角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长三角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一方面要整合三省一市的科技资源,通过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科技创新制度安排,密切各方协同、盘活创新要素,寻找更加凝聚合力、激发活力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并利用长三角已有的大平台大市场,加大成果转化力度,为经济发展培育持续新动能。另一方面,长三角三省一市也要发挥科技资源关键枢纽节点作用,构建全区域更大科技合作平台,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在畅通新双循环格局中发挥引领作用,连接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要素资源,推动更大范围的开放协同创新。

五大路径对接长三角一体化

裴育(南京审计大学):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前提是基础设施对接。长三角非核心城市、县(区)可利用交通的便利性使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以提高省市之间链接程度,降低流动成本。

其次,长三角非核心城市、县(区)、乡(镇)等可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以自有的资源禀赋为抓手,主动将本地区经济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长三角核心城市进行精细分工,密切协同发展;核心城市可以与这些区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共建、信息共享,输出资本、先进管理经验来帮助它们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

第三,长三角非核心城市、县(区)、乡(镇)等必须从思维理念、体制机制、经济结构、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进而激发自身在经济一体化转型期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四,长三角地区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跨行业、跨地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以助推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长三角非核心城市、县(区)、乡(镇)可以借助互联网、直播带货等方式打开“经济知名度”,减少经济一体化门槛。

第五,长三角地区要加大创新投资,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携手加快创新合作与创新发展,同时促进进出口发展,与外界进行贸易交流,能够带来多维知识溢出,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技术自主创新发展。

做大做强长三角企业集群

吴跃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科技创新能力强,是世界500强企业最集聚的区域和百强县集中区域。科技创新是长三角发展之魂。当前要补制造业人才与创新短板,发力做大做强企业。

一是进一步打通三省一市行政壁垒、科研院所人才单位所有壁垒,形成科技创新人才要素配置的无阻化,对应于长三角的超大城市群建设和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人才团队一体组建、区域通用,并形成创新突破性优势;

二是要做强官产学研用一体化,要进一步放权企业的决定性创新生产配置和人才劳动力分配协调机制,将各种创新要素更好地归集于企业,真正使企业成为创新、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主体;

三是构建企业向长三角科研院所派遣专业性对口联系人制度,拧紧科研与企业的紧密关系,及时猎获科研进展最新信息或向他们沟通企业所需、无缝对接定制技术创新;

四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年轻一代计划。长三角高科技人才多,但长久以来对年轻一代科技人才的鼓励式、推进式评价还有较大欠缺,应大力鼓励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站前排,挑重担、得重奖,更为紧密地融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中;

五是要鼓励科技创新的“叛逆”文化氛围。营造良好政才关系,鼓励和支持年轻一代勇于颠覆传统束缚、突破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做大做强长三角企业群。

承担好“双循环”传导角色

吴福象(南京大学):长三角在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和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这一新角色方面,应当着眼于三个层面:

一是长三角作为一个区域性整体和世界级城市群,应当找准其在世界重大前沿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定位,尤其是要深度思考如何发挥区域性整体协调优势,集合高校等优质资源,利用大科学解决国家战略方面的重大科学性问题;二是长三角作为一个区域板块,应当着眼于放大其在科学技术转化中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优势,重点承担好其在国内和国际双循环中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传导角色;三是长三角区域内部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要依照市场规则,整合铁路、航空和港口等公共资源抱团出海,联合打造以长三角为一体的欧洲五定班列,放大不同等级城市之间在科技和产业方面的双迁效应。

组团式打造创新空间新格局

王进(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长三角区域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这说明习总书记对长三角区域科技和产业创新在全国乃至全球地区的地位肯定。长三角区域科教资源丰富,集聚了大量的创新要素资源,拥有一批最具活力、最具创意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也是我国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高地,有能力在创新要素的支撑下打造形成一批世界级地标性产业集群。

长三角区域承担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必须强调区域间的创新协同和联动协作,以组团式创新的模式优化区域创新机制、打造创新空间新格局,成为“开路先锋”的点火石和核心引擎。一是以都市圈城市群为基础培育打造区域性创新圈,以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为核心,推动大城市创新资源向中小城市输送的机制,在空间上形成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全方位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协同创新;二是聚焦区域内产业集群,特别是长三角区内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以集群协作创新为重点,打造区域产业创新带,建立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形成行业的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成为新时期最重要的创新极

段进军(苏州大学东吴智库):这是进入新时期长三角在中国整体发展中一个新定位。长三角在“双循环”战略中应有新作为,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制造中心,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持全国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位于中国最重要沿海产业带和沿江产业带的交汇点,具有广阔的腹地,其理应成为中国进入新时期最重要的创新极。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创新极,应服务和带动中国整体高质量发展,这是进入新时期赋予长三角一个新的定位和新的历史使命。

为了更好地充当这个角色,长三角应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同时要加快一体化进程,建立强大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要建立与全国其他区域基于市场的分工合作关系,特别是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长三角要在服务其他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更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双赢和多赢合作。

“三供一创”赋能长三角新角色

陈英武(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长三角如何当好“一极三区一高地”这一新角色?一是提供高水平人才供给。长三角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协同引进、培育、使用、共享区域内外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打造全球人才创新发展新高地;

二是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长三角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尤其是科研管理、高校发展、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的突出桎梏,为人才自主创新提供最适宜的科研土壤;

三是提供高水平市场空间供给。长三角要进一步破除各种隐形的壁垒,加快形成超大规模的区域大市场,释放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用超大市场需求引导重大科技创新;

四是加强长三角地区科技协同创新。长三角要共同规划、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重点领域尤其是有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领域,以资本为纽带建设重大科技合作载体,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一步释放科技合作的裂变效应。

当好创新领跑者责无旁贷

王树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创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国创新发展的高度。因此,当好全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领跑者,是长三角区域不可推卸的使命担当。

提升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和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是扮演好三个角色:一是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的供给者。要聚焦基础前沿技术领域提供“源头技术”。二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者。要围绕国内重点产业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增强重点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三是应用技术的转化者。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并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国内技术产业化应用的重要基地。

发挥现代化都市圈引领作用

刘西忠(省社科联研究室):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需要充分发挥现代化都市圈的引领作用和中心城市的驱动作用,这可以从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发展实践中得到证明。从本世纪初江苏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的探索,到2008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发改委2010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再到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和近年来中央和省级层面出台的各类意见和规划,以广州、深圳、南京、杭州为中心城市的都市圈在不断地演化成长。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上海大都市圈则横空出世,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从长三角上海、南京、杭州都市圈,和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都市圈等五大主要都市圈2019年底指标平均数看,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人口规模近4000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5000亿元。中心城市平均以14.2%土地面积,承载37.7%人口,贡献48.6%经济总量和5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整个都市圈中的龙头作用得以充分显现。

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范良成(江苏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新大势下,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长三角区域三个“新角色”,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和最新期许。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应顺势而为,进一步强化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头雁作用,主动承担起探索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决定性贡献。

要胜任“新角色”,长三角三省一市必须具有宏大格局、宽广胸怀、长远眼光和一体化发展思维,不计较一时一事得失,大力破除地方利益的局限和藩篱,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统一规划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蓝图,并注重规划的实施,全力协同推进,确保区域发展一盘棋,执行过程不变形、不走样,才能不负党和国家重托。

中国经济江苏智库联合研究会

链 接>>>

中国经济江苏智库联合研究会

中国经济江苏智库联合研究会是由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南京大学)发起,省内18家智库共同参与成立的智库联合研究平台。旨在强化智库联合研究,以决策咨询为中心,以研究课题为纽带,以江苏经济发展实践为样板,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问题为内容,围绕联合研究、举办活动、报告发布、数据共享、成果报送等方面开展合作,构建智库研究共同体,打造服务全国发展的“智智互动”江苏模式。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