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智库周刊 > 智囊坛 > 正文
激活江苏“小循环”,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双循环”
2020-09-08 12:42:00  来源:新华日报

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探路,是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一体化的新使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中坚力量,江苏应把握“双循环”经济工作大坐标,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展现江苏担当与作为。

三个阻滞性障碍,亟待破局纾解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对承担“双循环”的战略重任,江苏亟需破解以下几个“桎梏”问题。

一是产业循环内驱动力尚有不足。长三角三省一市产业结构相似度偏高,相似系数在0.8上下;专业化分工不足,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在0.2左右,同质化竞争容易导致江苏的产业发展空间遭受挤压。与此同时,江苏内部苏南、苏中和苏北发展差距明显,存在一定的产业链衔接不畅问题。源自内外的双重压力有可能造成江苏产业链的省际内循环双向受阻。

二是市场创新活力稍有欠缺。从2018年国家铁路行政区域间货物交流统计数据看,苏浙沪省际间的贸易强度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三角资源配置依然存在着体制机制障碍。若今后市场“分割”不能完全根除,或将增加资源流动和自由配置的难度。

三是全球价值链稳定性受挑战。江苏在新材料、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虽处国内第一方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有一定发展差距。加上近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性影响,外贸大省江苏大量产业面临供应链断供和产品滞销双重风险。

认识三大优势,增强发展信心

鉴于江苏省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立足优势,激发“双循环”格局构建所必需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江苏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突出制造优势,打造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双循环”内生动力。长三角执中国经济之牛耳,是“双循环”的动能核心。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江苏经济体量最大,近10万亿元的经济体量约占全国1/10、长三角40%以上;制造业基础雄厚,江苏制造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8、全球3%;集群优势明显,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大的省域经济和实体经济奠定了江苏发力“双循环”的雄厚动力基础。

突出科教优势,构建长三角世界级创新平台,激发“双循环”发展活力。江苏科教资源丰富,创新氛围浓厚,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江苏庞大的创新企业规模和快速增强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其在长三角世界级创新平台建设中的关键支点地位。特别是近年来江苏积极与沪浙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可为“双循环”新格局注入新发展活力。

突出开放优势,建设长三角改革开放新高地,培育“双循环”市场竞争力。“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等多重国家战略在江苏叠加实施,新时代江苏开放发展迎来新机遇。围绕“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江苏自贸区的落地将为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高水平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径。

多角度领先激活,彰显江苏作为

一是助推长三角内部循环畅通,构建区域动力源。从点到面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畅通长三角区域内的“小循环”是促进“双循环”的关键着力点。江苏可从省内一体化出发,加快推动南北联动跨江融合,依据主体功能区导向,推动省内区域间的协同合作。既着力增强苏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深层次推动苏锡常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又切实增强苏北“一带一路”建设支撑作用,提升苏北板块能级,强化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二是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水平。充分发挥江苏要素禀赋和产业体系优势,在补链、扩链、强链上展开更紧密区域合作,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中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关键断点、堵点,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龙头,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同时实施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化“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长三角跨区域产业链集群化发展,重点打造一批空间高度集聚、产业高度协同、供应链高度集约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三是打破区际行政壁垒,推动市场一体化。全面融入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发展,是江苏在空间市场一体化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点的重要抓手。在这其中,江苏需努力优化长三角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打破资源条块分割现象,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持续完善推广“负面准入清单”,为长三角区域资源整合消除制度性障碍,以实现长三角产业要素共享。同时注重完善市场一体化的合作机制,遵循“因地施策”“先易后难”的原则,推动实现三省一市间的政策互通,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合作组织架构,提升决策层决策能力,强化协调层激励相容,充实执行层措施落地。

四是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把注重基础科研能力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集中资源在高校院所打造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规模的国家实验室。支持优先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注重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力争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的重大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江苏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先行先试的作用,推动创新成果“无障碍”转移转化。

五是提高对外经济站位,积极促进国际循环。充分发挥江苏在利用外资方面的引领作用,一方面稳定外商投资信心,引导外贸企业转型发展,另一方面注重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吸引国际一流企业和消费品进入国内市场,提升国内市场国际化水平。另外,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方面,江苏要强化培育外向型经济发展窗口,依托“一带一路”形成转换全球经济能量的动力核心。同时积极主动地促进东亚“小循环”,将长三角打造成为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开放前沿主阵地。

六是谋划自贸区联盟,构筑高水平开放新高地。可加快推动江苏自贸区扩容提质,加深与上海自贸区和浙江自贸区的一体化合作。在支持安徽自贸区获批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整合建设对接国际大循环的“长三角自贸区联盟”,进一步主动扩大制度开放,加强自贸区试点经验集成创新,通过开展以“放管服”为主的制度性改革,加快形成世界一流的开放型经济规则,将政府职能置于法治化层面,积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中国经济江苏智库联合研究会

(执笔:张为付 胡雅蓓 张文武)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